-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伦敦:《达洛维夫人》
第一周 第一天 伦敦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改良俱乐部和友人就进行环球旅行打赌之后,斐利亚·福克大步走回他几条街外、位于萨维尔街7号的家,取些衣服,也捎上他刚雇的侍从路路通。
-
关于“思考”的小说
活在世间 如行走地狱屋脊 凝视花朵 ——小林一茶 一 美国作家菲律普·罗斯在《重读索尔·贝娄》的文章中,评论到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时,他的概述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
苏童:谈谈《包法利夫人》
今年5月是福楼拜逝世140周年,我们在此分享作家苏童的《谈谈 <包法利夫人> 》(选自其评论集《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以志纪念。 包法利夫人>
-
跟简·奥斯丁学博弈论:她有意识地在小说中建立策略思维
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可视作一个系统的研究项目。
-
毛尖:作为风格的浪费——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中国,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多少被低估的作家。
-
一部没有毒药尖刀流血的平凡悲剧
《欧也妮·葛朗台》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被称为《高老头》的姊妹篇。
2020-05-11
-
西尔万·泰松:荷马,才是我们忠诚的朋友
《与荷马共度一夏》是2017年夏天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为法国国内广播电台(France Inter)录制的一档系列节目。
-
关于遗忘、错过与人性的思考
在阅读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这本《遗忘通论》的时候,我脑中一再回想起台湾作家唐诺在为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所写的书评里提到的话,他说“昆德拉的书写是直向的,头也不回而去,这一指向愈来愈清晰……小说愈前行愈集中愈专注如一束光,除了持续想下去不再携带(或说一路卸下)额外加挂的其他目标……” 什么意思呢?在这段话的上一段,唐诺作出了一定的阐释。
-
从澳大利亚性到多元性
《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彭青龙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定价108.00元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的《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优秀”成果。
-
冷暖交织的异想乐园
偶然遇到了日本作家乙一两本薄薄的小说《在黑暗中等待》《夏天·烟火·我的尸体》。
-
《暗室手册》:徘徊两端的自我虚构
法国当代犹太裔作家马克·魏兹曼在《自我的假设》一文中把“自我虚构”(autofiction)这个词的发明权交给了耶日·科辛斯基: “‘自我虚构’这个概念诞生于1965年耶日·科辛斯基的笔下,当时他发表了第一本书《被涂污的鸟》,讲述了‘二战’浩劫时期一个犹太儿童遭遇的挫折。
-
《逝物录》:发自逝物、抵达文学
“一如所有书籍,本书也想让某些事物活下去,它想让过往的前现、遗忘的还魂、喑哑的说话、被错过的得到悼念。
-
《巴黎圣母院》的火与水
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有很多精彩的章节,其中一处写乞丐们打着营救爱斯梅拉达的旗号,妄图抢劫圣母院,伽西莫多一夫当关,先是用石块瓦片对付他们,后来发现不行,改用火攻,将烧得滚热的铅溶液沿着石头水槽一泻而下,“好像一场大火灾,把那些可怜的家伙烧得七零八落”。
2020-05-02
-
李公明:如何才能使艾柯……闭嘴?
意大利作家、历史学家和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2016)的专栏文集有好几本已翻译为中文,从《带着鲑鱼去旅行》《密涅瓦火柴盒》《倒退的年代》到去年出版的这部《帕佩 撒旦 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李婧敬、陈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下简称《纪事》)。
关键词: 帕佩撒旦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李公明艾柯2020-04-30
-
《遗忘通论》:阿瓜卢萨的虚构世界
一般来说,以“通论”“总论”“概论”为名的书籍应该阐释某个主题的原理和价值。
-
“改造自然”背后的逻辑
《征服自然:水、景观与现代德国的形成》 【美】大卫·布莱克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歌德笔下的“维特”,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热爱大自然的少年,他将自然视作未被玷污的、神圣的“乐园”。
-
黄昱宁︱当简·奥斯丁遇见博弈论
《简·奥斯丁的谋略》 [美]崔时英著 游嘉、王苇霖译 格致出版社 2020年5月出版 一 儿时读简·奥斯丁,对小说里那些急着嫁女儿的妈妈们如何在日常细节里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印象颇为深刻。
-
《愚人沙利》:读懂美国底层民众的挣扎与人性
多年前,当我感到不堪生活重负时,我曾梦想隐居到纽约北部的某个偏远小镇中,作为永久住客入住一间荒凉破败的旅馆。
关键词: 愚人沙利2020-04-28
-
封城之时读《中间的英格兰》
2019年秋,英国的议员还在为脱欧吵吵嚷嚷,每晚的议会都上演一场牵动民众血压的政治连续剧。
-
读不尽的《猎人笔记》 | 王立业教授解读屠格涅夫
六年前我参加了北京大学担纲的一个国家重大社科项目——《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我负责《屠格涅夫小说研究》专章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