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诗歌的断章
1 这个年头,一个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写作,需要一定的定力。
-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探析新疆文学的多民族性
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
人工智能推动民族文化翻译与传播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等领域,包括文化翻译出版事业。
2020-01-03
-
探求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
我们已经接触了古今中外许多的文学理论体系,今天重新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不是在口号的意义上,应该是有思想质量、学术质量的衡量标准。
-
在积极的叙事中发现意义
一位叫作薛七婆的农村母亲在丈夫不幸遇难后,接过丈夫手中的红灯笼,接送双胞胎儿子郑小灯、郑小龙到镇里上学,后来兄弟二人都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同时她还由己及人,继续看护、接送村人孩子读书,并使这两只红灯笼变成了照亮乡村教育的一对明灯。
-
佛教文化对诗坛的影响
在佛教文化和诗词文化交融发展中,曾经发生过两次事件,即禅学领域的“文字禅批判”与诗歌领域的“江西诗派批判”。
-
唱响古老的歌声,光芒四射到远方
民间长诗的生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悠久的民歌演唱传统。
-
盛世修书大业 再现神话中国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文献大国。
-
伊玛堪 大明珠
伊玛堪堪称“满─通古斯语族英雄史诗群”中最耀眼的明珠,它是通过赫哲族世世代代用赫哲语讲唱,并口耳相传,主要歌颂主人公莫日根西征复仇或其他英雄业绩的长篇萨满叙事诗。
-
聆听大地的回声
诗人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历经岁月的风霜,这一耳熟能详的诗句,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
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70年(上)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少数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文学评论
文学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虽然无法考证人类何时拥有了文学,但文学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承载着人类精神、情感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一种平台,也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本真世界的一扇门。
关键词: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文学评论满全2019-12-16
-
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中国故事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生命,创作最可贵的品质就在于独出心裁,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的创新性表现在突破了此类题材创作的藩篱,成为新时代反映城市里各民族生活电视剧的扛鼎之作。
关键词: 《都是一家人》2019-12-16
-
人民养育的作家 照亮生活的作品
景宜是一位少数民族优秀作家。
关键词: 《都是一家人》2019-12-11
-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关键词: 中华文化2019-12-09
-
188体育官方ios集《故乡与河流》:民俗与人文的湘西书写
作者:张建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故乡是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初地理空间,是“作家所向往的生活意义源头,以及作品叙事力量的启动媒介”(王德威语)。
关键词: 《故乡与河流》民俗与人文的湘西书写贺玉庆2019-12-09
-
潘灵《奔跑的木头》:浸润现代性的灵性写作
布依族作家潘灵最新创作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木头》,以逶迤磅礴的乌蒙山上世代因袭的彝山贵族和金沙江畔勤劳勇敢的仲家人为描写对象,讲述了在土司时代末期,美丽聪慧的吉联女土司“阿喜”和大智若愚的背脚“木头”之间的故事。
-
李约热《侬城逸事》:生动书写日常之善
2017年,壮族作家李约热的长篇小说《侬城逸事》在《作家》杂志发表,并于2019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
冯娜诗歌:现实和命运的交织
在现实生活中,白族青年诗人冯娜的生活轨迹就像令人羡慕的候鸟,不停地诉说着迁徙的精彩,而在那个隐秘的精神世界里,冯娜更像一只长年在密林里奔跑的梅花鹿,她的诗犹如与生俱来的花斑,在疾驰中怒放成了一幅流动的织锦。
-
英布草心小说《洛科的王》:探索奥秘与追问灵魂
《洛科的王》是彝族青年作家英布草心创作的“彝族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依然是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营造神秘的“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