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4年12月总第三十一期,让我们一道走进张炜的《去老万玉家》。(本期主持人:杜佳 王清辉)
从创作出《古船》这部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始,张炜开启了以家族史与地方志透视大时代变革的叙事模式。《去老万玉家》是张炜创作生涯中用时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首发于《当代》杂志2024年第2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详细]
《当代》2024年第1期|张炜:去老万玉家(长篇小说 节选)这是一个韧忍和藐视、周旋和看破、决绝和撞碎的青春故事,一部艰难完成的世纪骄子传奇,一场迟迟到来的男子成人礼。[详细]
越是大幅度的虚构,越是需要现实生活中的参照。当然最终写出来,跟真实的人物事件会相距遥远的。小说毕竟是虚构,虚构不仅是人物和故事,还有语言。所以每次写作就是寻找一种虚构的语言。有人认为人物和情节可以虚构,语言不可以。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语言不能等同于社会和生活的语言,它需要是语言艺术,是个人的说话方式。[详细]
“写了五十多年,只要认真地写,一丝不苟,应该有较好的结果。技巧层面的东西,在我这里总不会是最大的事。一切都会在感觉中自然而有力地把握,写作就是这样地进行。作者过于被技巧牵引,往往会使写作变得轻率和轻浮。”[详细]
张炜的长篇小说《去老万玉家》以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为背景,讲述世家公子舒菀屏深入女匪首老万玉家的惊险奇遇,生动展现了一段少年成长史,描绘出一幅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图景……[详细]
小说有一种故事的曲折传奇、峰回路转…… [详细]
“美少年历险是早晚的事。舒莞屏长到十七岁,危险逼近。”《去老万玉家》是张炜的一部匠心大作,接续着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贯的奔涌的诗情。胶东半岛上,从一次启蒙的回乡里,梦中桃源或地狱魔窟的交杂图景徐徐展开。小说的语言古朴典雅,人物神采奕奕,如张炜说,“人的气质和神采,最终是心灵的问题,几乎没什么例外”。“短长书”第13期,批评家赵月斌和陈培浩对张炜小说中冒险、传奇和历史感敏锐捕捉,为我们再现了那场少年的历险,与那些英雄的“失败”之旅。[详细]
《去老万玉家》是一段少年成长史,可以当成长小说来读;也是一段浓缩的社会发展史,字里行间有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还可以是一则饱含冒险特质的寓言,充满想象力的同时,也自带童话破碎之后的锋芒。在小说的“赋魅”与“祛魅”中,万玉大公与沙堡岛,也从一人、一地,变成了具有强大象征意味的符号。关于这部小说,大家的体会有不少相同之处,也有不少争议,这都正常。我想,那些感动,那些泪目,那些唏嘘,那些不解,那些愤怒,都是我们可以深入讨论的地方。[详细]
这部书从少年的视角开始,其实他写的是少年也好、民族也好、还是作为人也好,他究竟应该怎么活,或者说一条命是怎么捡出来的、是怎么活出来的。所以它不仅仅是带有少年气、英雄气的作品,它是充满炼狱感的,充满人生磨难感、挫折感的一部书。[详细]
这部长篇在张炜先生迄今为止一千多万字的创作,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除了“语言的拓进和蜕变”,也在于叙事的多个层面。作品以清末胶东沿海地域多方势力竞逐的格局为原点,叙事却跳脱开以往历史叙事的既定框架,而是以年轻主人公舒莞屏为一幅《女子策马图》寻访“女大公”老万玉,并身陷其营中的旅程为线索,用“一镜到底”的视角,描画出充满异彩的人性图景。作品塑造了舒莞屏、老万玉、冷霖渡、小棉玉等一系列文学史上少见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积淀数十年的诗情与思考。[详细]
据说人类的冒险情结源自史前时期。那些安守巢穴的“勇于不敢”者渐被淘汰,最终生养众多的却是不怕死的“勇于敢”者,他们不仅摆脱了蛮荒,走出了混沌,而且遗传了无畏无惧的冒险精神。现在的我们大概率也携带着这样的冒险基因。正因如此,关于英雄冒险的故事总有神奇的魅力,成为古今中外共通不怠的文学母题。[详细]
张炜的长篇新作《去老万玉家》延续了他以往的创作风格,烙印着“张炜出品”的徽记,又在叙事模式、人物塑造、思想主题、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呈现出一些创新元素。进一步强化故事性,注重历史纵深感,杂糅中西文化,尤其是对胶东半岛地理空间的恣肆书写,使得这部小说在张炜的创作版图中显得特别突出。从文体风格来看,我们又很难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或归类,因为它既有传统的游历小说、历险小说、奇幻小说的特征,又包含家族书写、成长书写、知识分子书写等模式,而小说中的社会变革及历史文化背景也浮出水面,从幕后走向台前,展现出历史小说、革命小说甚至侠义小说兼具的样貌。[详细]
《去老万玉家》应该是张炜所有长篇中最为奇特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奇特,海边的风物奇特,情爱关系奇特……在创作50年之后,张炜依旧能提供给读者这样完全陌生化的书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奇迹。对于大时代的变迁,对于千年未有之变局,张炜总是能找到独特的个性化角度进行描写。张炜的长篇小说落点都在小人物身上,他有一个写作原则——“非异人不写”。[详细]
作品构筑了一个宏阔奇崛的地理与历史场域,其间有汹涌激荡的深海大洋、盘根错节的水汊沙岗、崎岖凶险的大地荒滩。这片神秘的海边莽野中,微缩着19世纪末期的历史变局,清廷官军、南方革命党和地方土匪等多重势力在此纠葛、斗争,风云际会、险象丛生。张炜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中关注青年的生命历程,以坚硬的笔触铺展开人物的内心轨迹,触摸其精神内部的热望、忧思、搏击和奋斗,从而探寻一代青年的生命力量如何获得与锻造,想象青年在命运与历史路口的姿态和风貌。在作品中,“去老万玉家”是青年人生体验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路径,其间包含复杂的生命图景和人类际遇,投射出理想主义生成、破碎又重构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去老万玉家”的激情与历险,恰是一代人精神成长与淬炼的镜像和缩影。[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