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四秩文心——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 “文学馆1985”: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二) 筑基期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馆”微信公众号 |    2025年03月03日16:01

大事记(二):中国现代文学馆“筑基期”(1986—1990)

中国现代文学馆自1985年启航,五年间以破竹之势,深扎根基、开枝散叶。从体制完善到馆藏扩容,从主题展览到辞典编撰,从学术深耕到社会联动,重磅捐赠纷至沓来,馆藏总量突破20万件,在守护文学遗产、赓续文化命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1986年

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萧乾等联名提出提案,请求为中国现代文学馆修建永久性馆舍,这一疾呼凝聚着文学界对精神家园的殷切期待。在开馆时,文学馆体制架构为办公室(下设人保组、行政组)、资料室(下设图书组、报刊组、征订组)、研究室(下设征集组、档案组)、编辑部、茅盾故居。本年内设机构调整,设办公室、资料室(下设计划采购组、编目组、流通保管组)、研究室(下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征集室(下设征集组、档案组),构建起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1987年

“巴金文学创作生涯60年展览”首开先河,以手稿、影像与实物勾勒文学巨匠的精神肖像,以展览为窗口,以学术为内核,让文学经典照进公众视野。同年启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大辞典》编纂工程,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搭建起权威框架。

“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一角

1988年

庆祝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3周年。“冰心文学创作生涯70年展览”与“老舍文学创作生涯展览”相继开幕,以双星辉映之势致敬文学赤子。本年,胡乔木视察中国现代文学馆,商讨体制、馆址等问题,更让文学馆在探索中明晰方向,在守望中积蓄力量。

冰心在“冰心文学创作生涯70年展览”现场

1989年

文学馆与北京市文物局续签万寿寺西院馆舍协议,在青砖古刹间延续文脉传承的使命,这座临时的“文学方舟”继续承载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记忆与荣光。茅盾之子韦韬捐赠父亲藏书及文物,泛黄的书页间留存着茅盾《子夜》(原名《夕阳》)初稿的批注、与鲁迅往来的信笺,以及抗战时期辗转流徙时题写的自勉字幅,再现了一位文学巨匠在动荡年代的坚守与担当。闻一多殉难前夜创作的绝笔《九歌(古曲翻新)》手稿入藏,字迹间激荡着民主斗士的呐喊与文学家的赤忱,以纸页上的温度与笔锋中的气节,让战火淬炼的文人风骨凛然重生。举办老舍文学创作生涯展览。

闻一多手稿《九歌(古曲翻新)》

1990年

举行建馆五周年座谈会暨“周扬文库”“萧三· 叶华文库”开幕典礼。周扬文学档案和藏书15358册的接收,令馆藏总量突破20万件,达202794件,一座由手稿、信札、文物构筑的文学星河渐成璀璨之势。“叶圣陶创作生平展览”再续华章,让一代教育家的文学理想与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韦韬与杨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5周年活动中

从初创到筑基,文学馆的五年历程印证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文化韧劲。青砖黛瓦间,二十万典籍静默诉说;光影流转处,一百年文心澎湃激荡,已悄然编织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经纬网络。

四秩春秋,初心如磐;万千气象,新章待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四十年馆庆倒计时系列报道将持续回溯文脉传承的足迹,邀您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约。

四秩文心——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

“文学馆1985”: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一)初创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