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在纸张与屏幕的交响中共筑全民阅读新生态

□本报记者 徐 健 杨茹涵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阅读的物理形态,也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更为丰富多元。特别是电子书、有声读物、互动阅读等新阅读媒介的崛起,让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页,出现了场景化、便捷化、互动式的新趋势、新特点;但同时,也遭遇了“碎片化阅读”“注意力分散”等的忧虑。如何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实现更高质量的阅读?如何在享用数字阅读带来便捷的同时,守护好深度阅读的习惯,让不同的阅读方式各得其所、相辅相成?本报记者邀请多位作家、评论家分享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思考。

悠悠万事,阅读为大

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我们的经验,更能涵养我们的心性,引领我们走向远方。”他表示,作家想要加强自身涵养,提升文学的基本功,唯有通过阅读。“人类所有的问题都通向阅读,悠悠万事,阅读为大。”谈到自己和阅读的关系,曹文轩说,“我的时间永远是三七分,三分时间写作,七分时间看书。很多人写着写着就像一团火慢慢地熄灭了,因为他们的阅读停止了,这些人一直都在靠经验支撑。然而写作到最后拼的都是知识,知识才能把一个人从前的生活经验全部照亮,知识本身也是创作素材的一部分,也将变成一个人的经验。”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河山。在曹文轩看来,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100本好书就是100轮太阳,1000本好书就是1000轮太阳,“灿烂千阳,照亮我们的前程,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阅读,宜快宜慢,宜新宜古。”吉林省作协主席金仁顺观察到,随着时代发展,可供人们阅读的书籍数量急剧增长,阅读方式也更为多元——古代的时候,学富五车,已经算渊博,五马车书几乎是一个小图书馆。今天的图书馆,动不动就像个宫殿,说句浩如烟海也不为过。在无数的书里选出想读和必须读的书,非常重要。她进一步阐释到,选书可以快,但阅读却要慢。读书要细读、慢读,方能品味出趣味和思想。“每次发现自己爱的书,我都会立刻产生舍不得读完的心情和注定会读完的轻微沮丧。好书,应该一读再读,每次重读,要么重温旧的好,要么发现新的妙,在一遍遍的重读中,书渐渐变成人生挚友,陪伴我们变老,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引导我们拓展人生的宽度与深度。”当下,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在飞速出新、迭代。在金仁顺看来,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注定要“沉浸”在“新”里面;可越是“新世界”,越能让我们觉出“老的好”,光怪陆离的“新”固然让人眼前一亮,经典作品宝珠般的沉静幽远,才是我们精神的定海神针。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总编辑杨平认为,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产生显著变化,这不代表人们不需要阅读。“当今世界的巨变与时代的跃迁,促使人类需要思考的领域愈发深广,人们最终需要在先进知识思想体系中寻求答案,学习因而变得不可或缺。出版的本质不会改变,图书不会消失,人类文明仍将持续传承和发展。社会的阅读需求本质上决定了读书是人类生命中必然的选择。”他以“10后”和“Z世代”为代表的数字原住民为例谈到,在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上,他们展现出高效率,阅读时间集中于早晚高峰(早7-8点、晚8-9点)及午间,周末安排则更为灵活;在多媒体融合方面,听书成为主流方式之一,年轻人的日均听书时长达115分钟,且更偏好动画、音频等富媒体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在社交化与互动性上,他们倾向“边读边评”,通过评论互动形成“社交共读”场景;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更擅长使用AI工具快速提炼信息,借助技术手段提升阅读深度与效率。在杨平看来,数字时代的阅读生态需在技术便利与深度思考间寻求平衡。多方协作和技术创新,既能应对碎片化挑战,也能构建可持续的全民阅读文化。“未来的方向应是‘人机协同’——AI辅助信息筛选,人类专注深度创造,最终实现‘高效而不失深刻’的阅读未来。”

让阅读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

“网络时代,阅读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比如短视频的兴起和传播。”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张楚表示,短视频为大众提供了自我展示与商品销售的平台,部分专业播主的精良内容也涵盖多元知识,然而其弊病同样显著。“长期依赖短视频,将引发认知与社交层面的隐忧。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投喂,使大脑习惯‘快餐式’接收模式,不仅削弱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还会逐渐消解深度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让阅读成为人们自觉的选择和日常的生活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张楚认为,面对数字时代的复杂生态,需从幼年阶段开展持续的美学素质教育与经典阅读引导,培养全社会良好的阅读习惯,共同构建一个充满书香的社会环境。

《作品》杂志副主编郑小琼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资源获取的渠道更加便利与丰富,人们能够按自身需求匹配相应信息,“当信息与读者的需求高度契合时,读者自然会主动对其进行深度阅读,在分析、推敲、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所需”。在她看来,深度阅读的发生与否本质上由需求驱动:对于无需求的信息,人们往往一滑而过,而这种“浅阅读”本质上是筛选有用信息的必要过程。数字原住民凭借技术优势能更快捕捉有价值的内容,越是个性化的需求,对应深度阅读的比例越高。因此,阅读生态更应强调“分类分众”,让不同群体便捷找到适配资源。她建议,面对信息过载的互联网世界,对海量内容进行分众筛选——通过差异化处理满足不同年龄、知识结构、地域的阅读需求。“比如四川南充的灯戏,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在父母辈群体中获得高播放量,正是分众传播激活传统文化的例证。我们应建立分众化资源库与社群,在信息爆炸中为读者搭建‘导航系统’,避免其迷失于选择,从而自然导向深度阅读。”

“如今,大数据和算法通过精准抓取个人兴趣进行海量推送,不仅让人深陷‘信息茧房’,也对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带来了影响,特别是一些音视频载体以声画结合的形式对视听感官形成高强度刺激,如同用‘味精式’快餐投喂大脑,这种浅层化接收模式导致人们面对纯文字阅读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是当下阅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作家东紫认为,数字原住民作为相对年轻的一代,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近乎“本能”,因而其阅读习惯受网络技术的影响更为彻底。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阅读载体从纸质转向屏幕,连笔记方式也逐渐脱离纸张,这无疑为其阅读及知识的整理、运用带来了极大便利。“以我的阅读为例,虽然近年来听书量远超阅读量,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听书无法完全替代深度阅读,尤其是学术类书籍,仍需要在自主掌控节奏、逐字思考的阅读过程中,方能实现心脑与文本的深度共鸣。”

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全民阅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地铁里的数字浏览、校园中的集体晨读、通勤路上的音频聆听,共同勾勒出新时代立体化的阅读图景。深化全民阅读既是筑牢文化强国的根基工程,更是每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校准人生坐标的精神灯塔。唯有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全民阅读权益,以精准服务对接多元群体需求,借数字技术提升知识传播效能,用经典涵养培育文化自觉,方能在屏幕与纸张的交响中构建起全民阅读的生态体系,让知识的力量真正转化为民族复兴的深层动能。

2025-04-11 □本报记者 徐 健 杨茹涵 1 1 文艺报 content78822.html 1 在纸张与屏幕的交响中共筑全民阅读新生态 - 188金宝搏自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