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学文:友谊是一粒种子,依赖着文学的滋养,渐渐繁茂
2002年春夏之交,我正走在老家县城的街道上,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男人声音浑厚,介绍自己是《中篇小说选刊》编辑,他们要选载我的中篇小说《折腰》,让我写一篇创作谈。
关键词: 胡学文2021-09-29
-
郑朋:为了报仇写小说
“战争期间,在马路上遇到每一个德国人,我便想象自己如何完美地实施对他的谋杀,时常想着看到被我杀死的德国人尸体时的那种巨大的快感。
关键词: 郑朋2021-09-28
-
杨好:《男孩们》创作谈
其实在完成一个小说之后关于创作的讲述或是记录,来自写作者的说法已经变得没那么可靠了。
关键词: 杨好2021-09-28
-
罗伟章《镜城》:平凡考
在《男孩们》这个复数化的题目下,作者其实只写了两个“男孩”,一个是成人身、孩子心的主人公李问,一个是正在停止成长、作为李问镜像的陈速为。
关键词: 罗伟章2021-09-28
-
杨小凡:为文学干杯
初识《中篇小说选刊》是1983年11月。
关键词: 杨小凡2021-09-28
-
聂茂:新文科时代的教学相长与学术自觉
一 人的一生充满许多偶然性。
关键词: 聂茂2021-09-25
-
令狐与无忌:奋斗在别处的“工程师”
过去二十年间,我一直在一家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公司工作。
-
金仁顺:写作这件事
金仁顺 1 七个人,说同一件事:年轻的武士带着妻子,在林中遇到一个强盗,强盗垂涎那妻子的美色,把夫妻二人分别诱骗进入到一个竹丛杉树混杂的莽林中。
-
艾伟:文学与现代性
我是个小说家,非理论家,这个题目其实对我而言是力有不逮的。
关键词: 艾伟2021-09-23
-
苏沧桑:眺望生命多种可能性
在遥远的阿拉斯加腹地,有一条塔那诺河,一百多年来,每年三月的第一天,小镇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在冰冻三尺的大河中立一个木头三脚架,将一根绳子与瞭望塔上的钟摆相连。
2021-09-23
-
杨小凡:端起的是酒,喝下去的却是千滋百味
酒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关键词: 杨小凡2021-09-23
-
长篇《潮汐图》创作谈:珠江的形状
2017年,翻画册偶遇一幅水彩花蝶:19世纪中叶,24.5x32厘米,一枝红芙蓉坐镇,蛾蝶傍花翻飞。
关键词: 林棹2021-09-23
-
丁力:关于《年轻气盛》
前段时期我在《文学自由谈》发表“深圳为什么没有出大作品”之后,各地各行各业的许多朋友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我,欲和我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但无论他们从哪个角度聊,聊到最后都会问:“既然你20年写了40部长篇小说,算上中短篇小说集恐怕有50本了吧,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写一部‘大作品’呢?”针对不同的人,我给出了不同的理由,但最根本的理由却并没有说,那就是:我本身有短板和缺陷。
-
挖掘人心深处的东西,才最有意思
2017年到2020年,我连着写了两部长篇,《城中之城》和《心居》。
关键词: 滕肖澜2021-09-22
-
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破土与升腾
仿佛时间漫漶而过 这是我完成的第一部人物传记,书名《区炳文传》,区炳文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位灯饰行业的民营企业家。
关键词: 习习2021-09-22
-
《河岸焰火》创作谈:虚伪的爱
严肃而庄重地把“爱”这个词说出口时,我总感觉自己像一个以爱之名散播教义的圣母,难免显得滑稽而可笑。
关键词: 叶昕昀2021-09-22
-
关于《南方口音》的一些念头
我的一个邻居,姓谢,七十多岁,我叫他谢伯,从重庆到贵阳帮女儿看孩子,烧得一手好菜,尤其擅长做鱼。
关键词: 肖江虹2021-09-22
-
作为自我教育与成长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作家和作品。
关键词: 张涛2021-09-17
-
李西闽:我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刺绣的花环,那是一种情义,也是祝福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闽西贫困的河田镇读高中,因为喜爱文学,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种文学作品。
关键词: 李西闽2021-09-17
-
白琳印象记:“没有丰沛的爱是不能成为作家的”
2011年秋,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翻译班的学习,为期三个半月的时间,都是在北京语言大学度过。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