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
“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初见不可理解,却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2023-09-20
-
文学,以什么样的姿态“破圈”
文学“破圈”的复杂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媒介语境的变化和文化产品的多样发展,文学书籍的单本平均销量不断下降。
2023-09-20
-
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突围
海量的网络信息与扑朔迷离的真相 当代的多数作家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对于文学的巨大影响。
2023-09-18
-
文学“破圈”的可能与文学边界的拓展
李音(海南大学教授)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桫椤(《诗选刊》主编、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 “跨界”“破圈”“出圈”是近几年文学领域频繁讨论的话题。
2023-09-15
-
杨献平:188体育官方ios创作应与时代发生更深层联系
在我看来,近年来的188体育官方ios创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乐此不疲的故乡、亲情、个人现实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林林总总。
2023-09-14
-
宋时磊:创意写作学科的优势、隐忧与必由之路
2019年,笔者曾撰文《创意写作重教学与实践,科研怎么办?》(《文学报》2019年12月26日第19版),谈到了创意写作教师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开展创意写作教学和创作指导,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在当前的学科体制和考核体系下,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是科研成果。
2023-09-13
-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向来有一个不成文的“鄙视链”,即研究古代文学史的瞧不起研究现代文学史的,而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又看不上研究当代文学史的。
2023-09-13
-
今天,我们如何回应“昆德拉之问”
7月中旬米兰·昆德拉逝世,在众多的悼念中,我想起了他的经典之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带着好奇心,我重温了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2023-09-12
-
无论古诗还是新诗,都应讲究“诗味”
何为“诗味” 世上万物大多有滋味,诗当然应有“诗味”。
2023-09-11
-
当高原进入高速时代,作家何为
一个小村寨折射出时代的巨变 2019年夏天,我为创作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长篇小说《太阳转身》,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靠近中越边境的一个寨子马洒寨采访、体验生活。
2023-09-11
-
互联网时代,文学期刊如何转型
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文学报刊主编论坛,在围绕“新时代文学报刊的转型与发展”作深入研讨的同时,也在媒体平台上直观展示了文学编辑出版的阵容。
2023-09-06
-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独特历史性贡献
文学理论的知识演进是渐进的、累积性的,而不是一个范式替代另一个范式的革命性变革。
2023-09-05
-
岭南的历史流动和文学新变
编者的话 本报近期组织探讨“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等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热点话题,并以此为入口,开辟了“从地域出发——”笔谈专栏,期待将这一探讨引入更为开阔、深入的领域。
2023-09-04
-
诗乐精华在美育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2023-08-31
-
当代青年写作:从细节和碎片出发,与历史对话
青年写作一直是文学界热议的话题;何为“青年”,如何定义“青年作家”,似乎也有着不同的选取标准。
2023-08-30
-
以亲情拯救自我——论新时代小说中的伦理姿态
新时代总会催生新人物,然而在小说的世界中,却未必总能够推陈出新。
2023-08-23
-
数字时代,你有没有被网络困住?
“精神内耗”是2022年互联网的热词。
2023-08-21
-
作为“非文化”的短视频
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视频形态,它既构成一种媒介景观,也在海量用户的深度参与之中形成契合时代自身结构的叙事形式和美学特征。
2023-08-21
-
ChatGPT语境下的青年写作者观察
与其他代际的作家相比,青年作家还没有来得及对自身经验进行有效处理,就面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冲击。
2023-08-19
-
宁肯:一个人的现场——小说的八个问题
一 空间 1.共时与历时 我同意结构主义观点: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相互间的关系也就是结构即空间被表达出来。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