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曹正文:研究金庸的先行者

      “上海金庸展”正在举行,此时,我非常高兴来参加由曹正文担任主讲“金庸传奇人生与新武侠魅力”的讲座。

    关键词:  曹正文金庸2022-12-02

  • 钱钟书的法学功底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学术昆仑”,也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

    关键词:  钱锺书2022-12-02

  • 兰芳雨露润春华

      四大名旦合影 梅兰芳艺术精湛,蜚声海内外,所以京剧界许多后生争相拜在他的门下,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梅兰芳收的弟子就有程砚秋、魏莲芳、杨畹农、李世芳、毛世来、张世孝、李元芳、刘元彤、冀韵兰、张君秋、新艳秋、言慧珠、陈伯华、任颖华、梁小鸾、顾正秋等。

    2022-12-01

  • 昔日住东四一带的大学教授

      孚郡王府旧影,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里逐渐兴起多所大学,东城最著名的大学,当属位于沙滩一带的国立北京大学。

    关键词:  近代人文2022-12-01

  • 梁晓声:追思李国文老师

      我与李国文老师成为忘年交已三十几年了。

    关键词:  梁晓声李国文文人交往2022-11-30

  • 陶亢德笔下的《生活》周刊

      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代编辑家、出版家陶亢德在回忆录里写道:“1931年是对我一生极有关系的一年,1941年也是对我一生最有影响的一年。

    关键词:  陶亢德2022-11-30

  • 陈建军:“广告”而已

      翻阅民国时期书刊,常见图书出版广告。

    2022-11-29

  • 高晓声写“陈奂生”

      1983年,《陈奂生上城》拍成电影后,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

    关键词:  高晓声陈奂生2022-11-29

  • 晚清最后一只大象的下落

      在古代笔记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志怪传奇,这里有个一想即明的“潜规律”:越罕见的动物篇目越少,比如麋鹿;越常见的动物篇目在其次,比如猫狗,而篇目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与人不远不近且略带神秘感的,比如狐狸……所以,常人难得一见的大象,极少有志怪的故事,在古代笔记中偶尔一现,往往都是“非虚构”的内容。

    关键词:  近代人文2022-11-28

  • “暖风迟日洗头天”

      《北梦琐言》是我们提到唐末五代文坛时常引到的文献,这部笔记是曾在荆南为官的五代人孙光宪所作。

    关键词:  《北梦琐言》古典文学2022-11-28

  • 常州学派与谢稚柳

      “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我的人生是在寄园奠定的基础”——这是谢稚柳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尤其是在我们学生辈面前,更使我们充分领略到谢老尊师重道的风范。

    关键词:  谢稚柳2022-11-28

  • 文化巨子与小人物

      “苏轼”是一个被谈论得太多的话题,无数人对苏轼崇拜得无以复加。

    2022-11-25

  • “我的中国诗歌语言强化班”

      马高明诗歌朗诵照。

    2022-11-25

  • 章太炎不用一种尺子量人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及国学大师。

    2022-11-24

  • 创刊于77年前的《民众报》

      近日,辽宁省大连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举办“典籍里的红色中国——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献展”,观众在了解抗战历史、学习英烈事迹的同时,发现有一本《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真相》由旅顺民众报社编印,于是对旅顺第一份中国共产党党报——《民众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相问个究竟。

    2022-11-24

  • 沈从文佚文《我如何编大公报星期文艺》

      沈从文既是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编辑。

    2022-11-24

  • 《锄禾日当午》作者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关键词:  《锄禾日当午》2022-11-24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谢冕先生今年90岁了,一辈子没离开过中国新诗。

    关键词:  谢冕2022-11-24

  • 鲁迅去世48年后的一场X线胸片读片会

      荣独山、林飞卿夫妇在上医东一号楼前合影。

    2022-11-23

  • 陈喜儒:父亲的厨艺和园艺

      我从小吃母亲的饭菜长大,但我家真正的大厨,不是每日操持三餐的母亲,而是父亲。

    2022-11-23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