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揭晓
出生于美国的利比亚作家希沙姆·马塔尔(Hisham Matar)的新书《我的朋友》(My Friends,暂译)获得了最佳小说;华裔作家泰莎·胡尔斯(Tessa Hulls)的漫画回忆录《饲养魂灵》(Feeding Ghosts: A Graphic Memoir,暂译)是今年获奖的作品之一。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小说新作《偷窃》
74岁的桑给巴尔阿拉伯裔英国黑人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推出了五年来的第一本小说。256页的《偷窃》(Theft)也是古尔纳的第11部长篇文学作品,3月18日由英商布鲁姆斯伯里社出版。
ZUO JIA YIN XIANG
01安妮·埃尔诺:通过写作走向自由
勇字当头,安妮·埃尔诺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学样本,方方面面地剖析开来,献祭给了文学。这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真的,严肃到了令我敬畏的程度。严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她之前,同样得过诺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总觉得还差了点东西。
02贡布罗维奇:从迷宫中冲出重围的先锋作家
“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现实社会,还帮助我们进行真实的评估,并避免形成那些在实践中对任何形式的个性主义具有破坏性的陈旧、约定俗成的判断。”
03韩江:去凝视人类最柔软的部分
“苦难”母题除了构成韩江作品统摄性主题之外,还是构成她作品结构的基本元素。换句话说,这个母题如同她的一个心理情结,沉淀到她的意识深处。韩江正是围绕这个母题,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设计出了无数的情节,不断写出精彩纷呈的故事。
04《荒原》前后的艾略特
从《荒原》开始,艾略特滋养出一种散漫的博学风格,一种基于世界性而非本土性的文学想象。他坑坑洼洼的诗句中挤满层层嵌套的典故,如同雨后的乡间小路上涌现出众多水泊。我们不能以学术的严苛标准检视这些典故的运用情况,它们的确会在酷烈阳光的照射下蒸发殆尽,留下一些象征的残渣。
-
-
在绝望中寻得救赎之路
疾病与救赎是贯穿作品的核心主题。太宰治通过肺结核这一意象,探讨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在疾病的阴影下,人物反而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机会。太宰治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绝望的环境中,人应该如何生存?
来源:文汇报|姚东敏 2025/4/15
-
-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豹》: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仿佛是一个秘密。其作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既是兰佩杜萨亲王又是帕尔马公爵,一生辗转颠沛,仅凭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其小说本身谈不上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为读者渲染出一幅颇为辽阔的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使读者在雕栏玉砌的新朱颜中感受历史的苍茫。因此,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阐释,既是文学漫步,又是历史解密。
来源:文艺报|符晓 2025/4/2
-
-
爱欲与乡愁——从《布鲁克林》到《长岛》
25年之后,站在故事的开放式结尾的艾丽丝,有没有发现大西洋另一边的长岛,早已构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羁绊?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乡愁相对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永恒的地点,我们只是需要感受“乡愁”本身。
来源: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黄昱宁 2025/3/18
-
-
《本雅明书信集》:本雅明的晚年朋友圈
这一《书信集》被翻译出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也是多了一个了解本雅明的方便法门。虽然我因为研究需要,曾阅读过这些信的大部分,但中文译本不仅使我的研究更加便利,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对本雅明的印象……
来源:澎湃新闻|姚云帆 2025/3/10
-
-
求诗学之真,鉴文明之善
李葛送认为德米特里诗学是“此岸诗学”。这种诗学是对“彼岸诗学”的超越。“彼岸诗学”建立在主客二分世界观基础之上,以摹仿或反映为核心,追求一般规律,将文学看成语言运用的技艺,甚至信息处理或语言的计算,乃至诗学可以用函数式来描述一般规律。
来源:文艺报|姚 石 2025/2/24
-
-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来自各处的仇恨。到处都是暴力和武力、屠杀和叫嚣,污染了人们本来认为已经远离了骇人毒气的空气。为了反对仇恨,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能为法国以及全人类的真理所做的一切。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2/19
-
-
重读《哈吉穆拉特》: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令人震惊的是,托尔斯泰竟然在垂暮之年,发掘整理他半个世纪前访问高加索时的经历和见闻,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臻于化境的写作能力,写出哈吉穆拉特,为人类智识奉献一条新素材,为我们反思人类历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来源:文汇报|罗新 2025/2/5
-
-
维吉尔的心灵之旅
读者不妨全然沉浸于这部小说的节奏之中,将其视为一首深邃的诗篇来品读。生命在生与死的边缘摇曳,悬于“不再”与“尚未”的狭缝间,正是在死亡那片幽暗背景的映衬之下,生命的全部意义才得以璀璨展现。
来源:中华读书报|冯新平 2025/1/26
-
-
《失踪孩子档案》:女性成长与小说的介入
路易塞利的叙事以细腻、感性的女性声音进入政治生活,为原本由男性主导的政治领域提供了生动且必要的情感维度,她的小说和非虚构写作不仅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价值,也又一次突出了情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来源:澎湃新闻|李琬 2025/1/21
-
-
《伊甸之东》:二元世界的挽歌
斯坦贝克了解这一切——善恶分明的二元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善恶无法分离才是人性成立的根本——他也懂得福克纳的良苦用心。1962年,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他特意提到了“福克纳了解人的力量和人的弱点。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1/9
-
-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送给世界的礼物
有人将埃科笑称为“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当他像导游一样游走在不同的主题之间时,总是不忘中途停下来说说笑话,于是在他的“毒舌”加持下,那些陡峭的山中小径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难行了,反而变得可爱起来。
来源:文艺报|张 鑫 2025/1/8
法语版《樱桃园》演绎穿越时代的启示
尽管两人的阶级身份、性格气质和应对困境的思维方式差异巨大,但基于心理上的相似性,他们的独白在剧中遥相映照,彼此间的互动非常自然,甚至有一种知己之感。法国版的《樱桃园》中,这种心灵上的互通体现得淋漓尽致……
角逐今年奥斯卡奖的八部改编作品
从外星沙虫到变性毒枭,从秘密会议到人间地狱,有八本图书改编成了今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的提名影片。
巴西文学之父笔下的库巴斯
在《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中饰演小说家马查多的演员,在黑板上写下了醒目的“在我死去之前,我想……”,这恰恰是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表现。
有海鸥撕开这一夜
契诃夫的剧本往往将最深刻的情感埋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大卫·多伊阿什维利导演恰恰擅长通过极简的舞台设计、抒情的身体语言、夸张的肢体表现放大角色的情感。角色的脆弱和无力被钢琴上的激烈舞蹈表现出来,肢体的对抗极具张力毫不遮掩,鲜花被撕碎扔在舞台上的时候香气可以被嗅到,观众所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水流深”,而是几近失控的痛苦和挣扎。
剧版《雷普利》如何“魔改”原作
面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经典之作,不拘于“忠实原作”,经他大刀阔斧的“魔改”,剧作和拍摄放大了小说为人熟知的特质,又比原作者海史密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