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2024年11月23日,为纪念斯特拉斯堡解放八十周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宫发表演讲,并宣布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入祀先贤祠。
2025-02-19
-
时光雕刻的生命之歌——来自坂本龙一的阅读记录
在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我们看到坂本龙一家中有落地式的开放大书橱,在阁楼上、在录音室也是满坑满谷的书,甚至在餐桌上也堆着厚厚一摞书。
2025-02-13
-
不是AI不是鬼魂,我们恐惧的是自身
1999年,苹果公司发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iBook;2000年,珍妮特·温特森写下小说《The powerbook》,当我在2011年读到其中文译本《苹果笔记本》时,并没有最先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小说中“能叫太阳和星星移动的爱(但丁语)”像场浓雾,把温特森捕捉到的时间感受的变化和虚实边界的消弭遮挡在我的视线之外。
2025-02-13
-
西方经典文学中的劳动实践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
电影《小妇人》(2019)中马奇家四姐妹形象 劳动不仅推动着社会的运转与发展,还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构建个体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基石。
2025-02-12
-
娜娜·艾特米什维利《梨地》:以女性自己的方式生长
《梨地》,【格鲁吉亚】娜娜·艾特米什维利著,【格鲁吉亚】安娜·郭古阿泽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 2024年,有许多女性的真实故事深入人心。
2025-02-10
-
法力、机械与诗意的东方战神
文学想象力从历史长河与科学世界中被激活。
2025-02-07
-
科尔姆·托宾:再次回家
《长岛》的时间背景是1976年——那是我离开恩尼斯科西这座我出生的爱尔兰东南部小镇的一年。
2025-02-05
-
在时代的多声部中,重新打开《喧哗与骚动》
如果说刚刚去世的美国导演大卫·林奇——他的故乡美国蒙大拿州的米苏拉,一座藏身于群山与森林中的小城,以他的双峰镇和橡皮镇为世界贡献了神秘,美国作家福克纳则以邮票大的美国南方小镇贡献了喧哗。
2025-02-05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小姐波伏瓦如何变成女性主义的旗手,《青春手记》告诉你。
2025-02-05
-
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晚年投入心血最多的作品,讲述19世纪中期高加索山区一个部落领袖的真实故事。
2025-02-05
-
作为镜子的巴斯特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年前,在我们这一代人接触外国诗歌的过程中,这是被反复昭示的一种文化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立场。
2025-02-05
-
《黑色工作坊》:“让多一点真相浮出水面”
《黑色工作坊》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漫长的创作日记。
2025-01-30
-
以生命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论塞尔对《堂吉诃德》的美学解读的意义
出版于 1605 年的《堂吉诃德》第一部依然与前一个世纪共享着文艺复兴的累累硕果,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2025-01-30
-
维吉尔的心灵之旅
《维吉尔之死》,[奥地利]赫尔曼·布洛赫著,梁锡江、钟皓楠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88.00元 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被誉为德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5-01-26
-
《失踪孩子档案》:女性成长与小说的介入
《失踪孩子档案》,[墨]瓦莱里娅·路易塞利著,郑楠、赵祎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5年1月出版,432页,69.00元 《失踪孩子档案》(Lost Children Archive)是为墨西哥作家瓦莱里娅·路易塞利赢得2021年都柏林文学奖的作品。
2025-01-21
-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G.H.受难曲》:五个蟑螂故事
1964年,巴西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出版了《G.H.受难曲》,这是一部关于“蟑螂”的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是作家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2025-01-20
-
韩江《素食者》与卡夫卡《变形记》同源性结构关系
1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素食者》直接模仿《变形记》,但以两者之间的思维逻辑和美学手段为切入点,却可以厘清两篇小说相似的结构特征和象征意味。
2025-01-17
-
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
当词语携带着能量汇集,其他地方、其他人、其他声音就在平行的生活中激荡不已。
2025-01-17
-
在技术时代思考诞生的意义
在回忆录《说吧,记忆》(Speak, Memory)中,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一开头便写道:“摇篮在深渊上方摇着,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存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19)。
2025-01-15
-
褪色的巴尔扎克?
不知道巴尔扎克出生的法国怎样评价这位作家,但在中国,除了罗丹塑巴尔扎克像的轶事还为人津津乐道,巴尔扎克的声名却不可避免地褪色了。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