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尔纳《多蒂》:“中国公主布杜尔”的文化深意
《多蒂》(Dottie, 1990)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的第三部小说。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021-11-12
-
流动性视阈下的新地域主义——安妮·普鲁小说中的地方与全球化
摘 要:当代美国作家安妮·普鲁是全球化时代 “新地域主义” 文学的代表。
关键词: 安妮·普鲁2021-11-10
-
糖匪:评《克拉拉与太阳》
显 明 所以,那些事早已经被显明。
-
“向一切偏见宣战”
作为浪漫主义运动先驱,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与歌德、席勒齐名的欧洲文化名人。
-
漂浮的世界里 当生命轰然倒地
诺特博姆 年轻时,他很瘦,有着典型荷兰人的窄脸庞,头发柔软弯曲,眉毛浓黑,鼻子坚挺呈45度角。
关键词: 诺特博姆2021-11-08
-
《堂吉诃德沉思录》:奥尔特加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堂吉诃德沉思录》是20世纪西班牙知名的思想家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出版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奥尔特加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
“真的恶声在那里?!”——读《波德莱尔与中国》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作为西方现代诗的鼻祖,以一部《恶之花》,改变了世界诗歌的走向,持续性地引发“新的战栗”。
关键词: 波德莱尔2021-11-02
-
“背叛”与“回归”之间的文学与人生
1980年代以来,国内出现过两次“昆德拉热”,关于作家的作品、写作关键词甚至作品改编的电影都成了讨论焦点,但是对于作家本人却知之甚少。
关键词: 《昆德拉传:一种作家人生》昆德拉2021-11-02
-
爱的追寻——论拉什迪的新作《吉诃德》
内容提要 萨尔曼·拉什迪的新作《吉诃德》揭示了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众生如何以爱联结彼此,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文学如何成为唤醒爱的有效方式。
-
《坠物之声》:打开哥伦比亚宏大历史叙事的缺口
内容提要 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的小说《坠物之声》通过展示历史断裂处他异性的存在,对该国的毒品恐怖主义场景和城市暴力史进行了重构。
关键词: 《坠物之声》2021-11-01
-
把小镇生活连接成整体,对抗沼泽的孤独
《沼泽》中的故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故事,但正如约翰逊本人所说,“《沼泽》和我写的其他东西都具有恐怖的意味;例如,那种逐渐增强、令人无法忍受的紧张不安的气氛,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某种异常处境和他们的处理方式”。
2021-10-26
-
诺奖得主古尔纳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故乡总在记忆中
《离别的记忆》英文版书影 《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 1987)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的处女作。
-
莎士比亚和他的爱情诗
《莎士比亚爱情诗集》,[英]莎士比亚著,曹明伦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118.00元 经过莎翁的实践和改造,英语十四行诗的形式也变得更加精巧,更加完美。
关键词: 莎士比亚2021-10-24
-
乡愁 作为一种自我的疗愈
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是日本上世纪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和歌创作家、演出家、评论家、电影导演。
关键词: 寺山修司2021-10-21
-
诺奖得主古尔纳最新小说《重生》:在爱中重生
与过往的作品不同,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在他的最新小说《重生》(Afterlives,2020)中,借助主人公的视角将话题转向了鲜被提及的德国对非洲的殖民。
-
早期现代的修辞话语与性别重构——以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为例
编者按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剧作中少见的不以缔结婚姻为结局的喜剧,但尚无研究将其对喜剧传统的刻意背离置于文艺复兴修辞话语中进行系统考察。
-
保罗·奥斯特:我曾一次又一次向美国出版社推荐这本书
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的《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记录了一个已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消失的部落——瓜亚基。
关键词: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保罗·奥斯特2021-10-19
-
鲁敏:一本薄书和一本厚书
说的是约翰·斯坦贝克,他的两本书:《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
-
周仰:我为什么反复阅读《魔戒》
进入2021的下半年,从3月《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电影宣布在国内院线重映到现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狂热情绪终于慢慢冷静下来。
-
孤独背后的文化鸿沟
安妮塔·布鲁克纳是英国布克小说奖的得主,她非常成功地用小说营造了自己的文学国度。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