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助推中国形象构建
原标题:文学翻译助推中国形象构建 文学翻译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服务,是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途径,优秀的文学翻译可以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从而实现以优质的语言服务构建并提升国家形象的目标。
-
红色风骨 青春史诗
作者:刘玉琴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的喜讯,让赤峰市作协副主席刘玉琴激动不已。
-
黎族现代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作者:王献军 程昭星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2019年12月,由王献军和程昭星合作完成的《黎族现代史(1912-1949)》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
充分认识海南民间抄刻文献的价值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地方文献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
-
《秋分》:无疆的大爱和分裂的性格
一个偶然性的事件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老于携秋分带着已参加工作的大儿子和小祺回关里奔丧,留下大女儿小吉照看家;老相和庄红的女儿小慧陪中学同学小吉看家。
-
贴近时代 直面现实 深入基层
2019年,西藏自治区作家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基层、深挖题材,直面现实、笔耕不辍,在文学追求中不断增进人生体验与艺术历练,使得创作更具艺术的勇气与生活的底气,从而也使整体的小说、188体育官方ios创作更接地气、更具生气。
2020-04-14
-
孟繁华评《秋分》:无疆的大爱和分裂的性格
一个偶然性的事件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老于携秋分带着已参加工作的大儿子和小祺回关里奔丧,留下大女儿小吉照看家;老相和庄红的女儿小慧陪中学同学小吉看家。
-
情义的冲突和弥合
都言情义无价,但情和义有时就像忠和孝一样,很难两全。
-
学人底蕴 作家技巧 乡贤情怀
读壮族作家牙韩彰的188体育官方ios集《屈指家山》,读后感可以概括为三个短语:学人底蕴、作家技巧、乡贤情怀。
-
一条长河、一幅画卷、一部命运变奏曲
海伦纳的长篇小说《青色蒙古》是科尔沁蒙古人数百年历史及其心灵世界的生动书写。
-
神话重述与历史重构中的现实归位
众所周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青藏高原上藏族历史记忆的当代遗存,是关于民族神话英雄格萨尔斩妖除魔、安定四方、实现民族统一的英雄叙事。
-
民族性、地域性及历史留痕
作家要为人类的历史长河进行文字记录,这个过程,因为不需要史学家那样详实严谨的记叙,因此,文本的使用可以有非虚构或虚构,也可以有非虚构与虚构交织融会。
-
展现“边界”创作的活力
羌族,是中华民族中颇具边界特征与古代意义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华诗词歌赋中对“羌”的称名、写意、道具、场域的吟诵,可谓脍炙人口。
-
从“咩咩哞哞”走向大气
读青年诗人单永珍的诗,总能勾起读者关于“西部”的诸多联想和想象,他的诗也的确能不同程度给予读者关于“西部”的体验和满足。
-
风景的教益
1960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壮族作家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
-
在汉语中还乡
也许是因为生于并长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我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少数”身份。
-
扎根民族 关注生态 文化戍边
长期以来,云南作家扎根脚下的大地,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呈现这片大地的风貌。
-
聂茂:江华文学还待发掘更多处女地
如何看待文学圈里的“江华现象”呢?对此,聂茂说:“江华的相对封闭性使其成为天然的精神避风港湾,并最大程度地留存了地域民族元素,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
南方弦歌:黎族作家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尽管在贵粤桂等省也有少量黎族同胞居住,但绝大部分黎族人口都生活在海南岛,因而黎族作家属于一种“在岛屿写作”,如同汪荣所指出的,这种地缘与地理因素对黎族文学的影响是内在而深远的。
-
以文学的美好赋予人们温暖与力量
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民族是青海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勾画了青海多民族文学丰富的创作图景,成为青海文学个性与品质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