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之于戏剧
某日心里一动,突然想知道这个世界最后一次排演《魔鬼与上帝》是什么时候?上网一搜,北京大学话剧社2007年排演了此剧,心中油然而生对北大的敬意。
-
由“民族性”到“经典化”的历程
韦其麟是著名的壮族诗人,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远播海外,最著名的叙事长诗《百鸟衣》更是无法跨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钟世华《〈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民族性2020-04-10
-
文学人类学视野里的多民族文学交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研究前瞻
在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下考察新中国建立70年(1949-2019)来的多民族文学交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历史实践,并思考其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关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边地故乡:一个村庄的心灵史
这个叫沙卜台的辽西小村庄是蒙古族作家胥得意的故乡,村子里的人和事与村子名字一样朴素卑微,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死去,并无多少值得歌颂的人生。
-
八道亮丽的风景——蒙古族文学七十年回顾
新中国诞生七十年来,我国蒙古族文学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
思想性与文学形象
文学创作需要思想,思想性的减弱甚至缺失,是新时代的文学创作需要反思的。
-
《民族文学》2020年1-2期:立足民族现实土壤,高扬民族精神之花
2020年的春节,疫情四处蔓延,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居家隔离时光。
-
扶贫路上的家国情怀
那天,大清早就下起雨来,我早早来到厂里。
-
近乡情更怯
50多年前,我曾在塞北一个满族聚居的山村插队五载。
-
小城夜读
最喜欢的读书时间,就是夜里,当白昼的一切喧嚣都隐去之后,只留下夜的宁静。
-
彭荆风: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拓荒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作家灿若星辰,他们凭借各自的才华充满热情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188体育官方ios佳作,其中就有我敬重的作家彭荆风先生。
-
历史真实的再寻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受多种语境的制约,文学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念性的研究上,往往会陷入自我言说的误区。
-
讲好凉都故事 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4000万贵州人民的共同愿景。
-
扶贫文学:叙写新时代乡村传奇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文学报刊
少数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离不开传播平台,而这其中各级文学报刊所起到的作用功莫大焉。
-
《百鸟衣》的经典建构与影响焦虑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一书中将自但丁到贝克特的26位“经典作家”作为研究对象,依次阐释了他们成为经典的特性。
-
扎根人民 贴近生活
宅家的日子,书籍是最好的陪伴。
-
和瑛诗文中的西藏饮食
民以食为天,作为清朝派驻西藏的官员,和瑛在拉萨吃饱肚子肯定不成问题,但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得精细一些就有点困难。
-
乡土精神的当代重建
一 纵观20世纪的中国乡土文学,往往重在历史、文化与政治的多维呈现,乡土直接参与或间接裹挟其中,在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进化的认知框架中建构和重塑自身;另一方面则是理想化的乡土叙事,“希腊小庙”般优美精致的桃花源,构建醇美自然的地方风物,以及乌托邦式的乡间人情,进而将现代中国的乡土叙事推向新的天地。
-
在低调中揭示正义的力量
读了少一的中短篇小说集《绝招》,我感到少一是一位不断在成长、不断在进步的作家,而且他的成长和进步是扎扎实实的,是读者能清晰地看见、切实地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