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信中说:“希望同学们不辜负杜岚老校长的期望,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为建设澳门、振兴中华多作贡献。”[详细]
七十五作品展现澳创作多元面貌 跨媒体文学大展贺双庆展览结合征集和邀请形式,汇聚七十五组本土创作者的跨媒体文学作品,有饱含家国情怀的笔墨,记录城市变迁的故事,也有艺坛菁英桂冠之作,呈现澳门回归以来本土创作的多元面貌,透过艺术与文学反映廿五年来澳门社会的发展及变迁。[详细]
更多>>
从2014年开始,作家出版社与澳门基金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策划完成的“澳门文学丛书”,10年来,分五批共推出名家、新秀的76本书,涵盖了小说、诗歌、188体育官方ios诸文体,芬芳锦簇,蔚为大观,在我看来,这同样是一个把“照海花无数”的澳门文学,接回到中国当代文学大家庭里,带进广大读者心中的壮举。[详细]
澳门文学既然与澳门日报是连体双胞胎,就与《澳门日报》具有共情性,又通过《澳门日报》紧密连接着澳门的日常生活、澳门的广大市民以及澳门现实跳动的脉搏,从而与澳门的社会与市民的心态具有共情性;这种共情性突出体现在澳门作家真诚地将澳门视为自己的家园,将澳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视为自己家中的事情,以家人的心态去体验社会的情绪,去分担社会的疑难。因此,澳门文学是一种共情文学。[详细]
当我们将视野扩展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澳门的开放性、流动性特征会愈发凸显,人口流动、社会互动、文化交互随时都在发生,这也深度影响了文学创作以及文化心理。说到流动性,实则澳门诗人在传统性、本土性、现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之间也呈现出流动的质素,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激活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诗学”。通过互相译介的形式,澳门对于推动中葡诗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详细]
澳门回归25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澳门文学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我们有幸成为这个激情澎湃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有幸成为这个翻天覆地时代的记录者和书写者。澳门的文学不仅书写小城的景物事件、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已经逐渐将视野拓展到更大的时空,将城市的命运与国家和世界命运更加紧密相连,澳门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扩展到中原大地,不少优秀作品还翻译成外文出版。[详细]
仅就《纪念李鹏翥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的39位作者而言,年轻人即占70%以上。他们的笔触所显示从容淡定的书写节奏,热烈奔放的想象张力,特别是那种对于宇宙、人生真谛的孜孜以求,及其努力探索自我寻找自我的执着用心,在在令人深深感动,无限欣慰。从他们身上,我们确乎看到了澳门文学的新格局、新境界、新希望。[详细]
友好社团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为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五周年,举办“选美澳门”活动,集中展示了澳门的“美人”、“美事”、“美谈”、“美景”、“美食”,包含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饮食等,概括为二十五美,突出了小桌子上唱出精彩大戏的层次感。[详细]
看似对一切满不在乎的这个“澳门人”,读他的小说却让人充满能量,在他隐而不宣的话语中,从他反覆描述的诗意气氛中,每一个故事就好像一次对澳门何以能在短短20年间高速发展的非官方解说:“低调做人,认真做事,随遇而安,与人为善。”[详细]
青年诗人贺绫声的诗作在澳门诗坛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语境和深刻的隐喻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存关系,呼唤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与关怀。他的诗作不仅深深植根于澳门这一方文化沃土,更以其普遍的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详细]
这些研究成果展现了澳门诗歌的丰富面向,但也存在某些“不见”。其一,对于成就最大的澳门现代主义诗潮的切面研究,尚待挖掘;其二,澳门版本的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主义诗歌相比到底有何异同,仍语焉不详。区仲桃教授的《无岁无时——澳门现代主义诗潮导论》(下称《无岁无时》),可谓填补了目前研究的空白。[详细]
更多>>
澳门有两个重要的华文文学社团:「澳门笔会」和「五月诗社」,均源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七十年代末,因着中国大陆经济改革开放的带动,以及大陆作家以破茧之势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影响下,澳门的作家和诗人集体意识到自己也要迈开新的步伐,为澳门文学寻得一席之地。[详细]
澳门文学界是最早系统地在中国内地译介和出版葡语文学专着的推手,在对外,尤其是向葡语地区传播中国文学方面不遗馀力,积极担当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角色。[详细]
澳门是中国最早最持久不断对外开放的城市,是中外交通的重要桥梁,是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五大特性”的典型,在中西文化交流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奠定了其历史地位。澳门的历史经验不仅创新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构筑了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桥梁,还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典范。这形成了澳门的文化标记,使得我们在现阶段应着力探讨澳门长期对外交往所形成的独特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中外群体在澳门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话范式、中外叙事相互结合、叙事方式交叉互换以及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兼顾共融的具体特征。[详细]
“早期的西方汉学家们实际上在澳门接受了基础培训,进行词典编纂、中国古籍翻译等工作。”沈友友说,真正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应该到这里学习语言,然后了解中国文化,我们需要更多跨文化专家发挥桥梁作用。沈友友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如今在澳门大学任教。2012年起,他在巴西陆续翻译出版《论语》《道德经》《南华经》等多部中国经典的葡语版本。今年11月,这3本书在内地由外文出版社重新编辑再版发行。[详细]
回归祖国25年来,这朵莲花破蕾绽放,陆地面积从回归之初的21.45平方公里扩大到33.3平方公里,从南海之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这朵莲花茁壮生长,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1澳门元约合0.12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3795亿澳门元,从曾经的动荡萧条蜕变为如今的繁荣稳定……美丽莲花生姿摇曳,向全世界生动展现“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优越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