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罗广斌诞辰一百周年—— 经典作家专刊——罗广斌
来源:文艺报 | 皮钧 张玉清 钱振文   2024年12月25日07:02

罗广斌,重庆忠县人,当代作家。1947年参与革命刊物《反攻》的编辑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于参加革命活动,罗广斌被捕入狱。在狱中,江竹筠、陈然等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出狱,根据狱中经历,和刘德彬、杨益言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杨益言进一步细读历史文献、深挖人物精神内核,多次修改打磨文稿,于1961年发表长篇小说《红岩》。2019年,《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今年是罗广斌诞辰100周年,本刊特邀专家学者皮钧、张玉清、钱振文撰文,追忆“红岩精神”,致敬红色经典。

——编 者

罗广斌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本

《红岩》:一部经历三次升华的红色经典

□皮钧

在罗广斌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文以《红岩》为例,探讨新中国叙事的内在逻辑、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借鉴。虽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个人感受的产物,但只有那些汇聚了时代记忆的文学,才能够成为经典。无论多么优秀的旁观者,都不如躬身入局的人的感受真切。知行合一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既拿笔又拿枪的战士。理论战线是如此,文艺战线也是如此。作家参与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张力和影响力。

长篇小说《红岩》对当代中国的几代读者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毫无疑问,它也载入了当代中国精神的史册。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对新中国历史的叙说,构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体系,反映了人们对新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

1961年12月,红色经典长篇小说《红岩》初版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迄今经过多次印刷,总销量已超过1500万册,成为中国文学出版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出版奇迹。这背后有着深层的创作密码。《红岩》是一部经历了三次升华的经典:由个人感受向时代记忆升华,由历史事件向文学经典升华,由人文情怀向民族精神升华。【详细】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该片改编自小说《红岩》,周皓编剧,水华导演,于蓝饰演江姐,赵丹饰演许云峰,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1978年,舞台艺术片《江姐》上映。闫肃编剧,黄祖模、范莱导演,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我们要记住罗广斌

□张玉清

11月27日,是重庆“11·27大屠杀”纪念日。75年前,国民党反动派在仓皇逃跑前,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规模屠杀,许晓轩、谭沈明、刘国志等近200人被杀害,仅罗广斌等34人冲出牢房脱险。三天后,重庆解放。

罗广斌脱险之后,忍着巨大的悲痛,拖着极度虚弱的身体,每天晚上一刻不停地伏案疾书。在脱险后的第28天,写出了2万多字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正是这份报告,最真实地记录了红岩英雄群体在狱中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多年以后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部珍贵的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与另外两名狱友刘德彬、杨益言合著发表了狱中斗争回忆录《圣洁的血花》和《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红岩》。《红岩》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巨大轰动,至今发行二千多万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科书。正是经由《红岩》的传播,江姐、陈然、许晓轩等烈士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英雄形象。在重庆当地,“江姐”这两个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位烈士的名字,而是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词语。当人们想说一个女性性格坚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守自己内心的主张、不轻易妥协和苟同、具有独立的人格,就会这样说:“她这个人很‘江姐’。”一个人的名字能够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比喻,这里面是有着多么大的人格力量啊。【详细】

罗广斌手稿复印件 钱振文提供

罗广斌的仿宋字

□钱振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羽曾经计划写本罗广斌传,为了写作传记,他曾经先后访谈过马识途、陈家俊等罗广斌当年的战友。陈家俊是当年罗广斌在重庆西南学院新闻系的同学,也是后来在秀山中学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战友,人们普遍认为她是《红岩》中成瑶的原型。在1991年5月23日的访谈中,陈家俊向张羽介绍罗广斌在西南学院时的各种本领,其中之一就是刻钢板,说罗广斌的钢板“刻得好,细,小,清楚,用唱针磨后写,比钢笔还细”。就是在这次访谈中,陈家俊的爱人向洛新补充说,罗广斌的才能还有仿宋字和刻图章。

看来,罗广斌的字和他的革命经历有关。罗广斌的字体应该是来源于刻钢板,是刻钢板时常用的仿宋体。仿宋体的特点就是庄重规范,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与刻写者的个人性格无关,不容易从字体辨别写字人,这种特点使它很适合秘密工作的需要。

除了刻钢板,陈家俊还介绍了罗广斌其他的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是马识途的说法,这个说法并不是贬低罗广斌,而是对罗广斌“非凡的聪明”的赞叹。这些“雕虫小技”在那个年代的革命活动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详细】

附:经典作家专刊往期

经典作家专刊——路遥

经典作家专刊——杨沫

经典作家专刊——叶圣陶

经典作家专刊——老舍

经典作家专刊——刘半农

经典作家专刊——巴金

经典作家专刊——钱谷融

经典作家专刊——丁玲

经典作家专刊——曹禺

经典作家专刊——艾芜

经典作家专刊——王瑶

经典作家专刊——郭沫若

经典作家专刊——曲波

经典作家专刊——周立波

经典作家专刊——唐弢

经典作家专刊——林斤澜

经典作家专刊——草明

经典作家专刊——钟敬文

经典作家专刊——金庸

经典作家专刊——梁斌

经典作家专刊——鲁迅

[网络编辑:陈泽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