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咏戈:天风吹开的人生 ——读《天风吹我》致黄济人
济人兄,你好! 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自1982年你带着《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书稿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送稿改稿时我们相识(当时我在出版社担任编辑),一晃40余年了。
2025-10-16
-
“幸福”三部曲中的乡土书写
青年作家孙全鹏的文学实践有两个方面的明显表征:一是他的创作迄今为止全都在小说领域耕耘,鲜见有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二是他的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围绕一个叫作将军寺村的豫东南自然乡村展开叙事,这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乡村生活记忆和经验,而且也是作者从创作伊始便着意打造的属于他个人的一个文学地标。
2025-10-15
-
记忆迷宫的邀约——读尹学芸《天边外》
故事或者说命运仍然从罕村开始,尹学芸的中篇新作《天边外》书写了罕村的王云丫偶然遭遇却在命运中草灰蛇线的“秘密”,也在写那些永恒涌动着的幻想、欲望和世道人心。
2025-10-15
-
青春性、民间性与经典性——重读长篇叙事诗《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诗人韦其麟根据本民族流传的民间故事而创作的叙事长诗,它不属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范畴,是专业诗人利用民间文学进行再创作的优秀作品。
2025-10-15
-
金融故事与抗战记忆 —— 从《支山》到《铜墙》
云舒最擅长“金融”故事的编织,她的小说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文本风格,行业术语的刚性框架与人性本真的柔性流动间暗藏着起伏跌宕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况味,令读者沉浸其中。
2025-10-15
-
中国诗歌的田园试验与时代在场——评许岚诗集《中国田园》
东坡故里四川眉山,是个文脉厚重、人才辈出的宝地。
2025-10-15
-
以对谈方式探寻文学智慧
文学访谈录《痛苦是条虫》(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8月出版)的署名作者虽然是麦家,实际上却是由麦家与众多访谈者以对话的方式共同完成的。
2025-10-15
-
人机互动中强化人的创作主体性
当人工智能写出“醉客忽掷银河碎,此乃故乡最后沙”的句子,当大语言模型直指人类认知体系的底层逻辑时,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的转向。
2025-10-15
-
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
9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东文学馆举行。
2025-10-15
-
“分岔美学”、现实迷思与成长叙事
人生初始阶段,大约都会有过对于“天边外”世界的无限憧憬。
2025-10-13
-
杂物间里的畸零人——黑铁《咖啡》读后
一种真实又持续的可见性,确保权力自动发挥作用。
2025-10-13
-
传统何以且如何复兴——关于“新世纪文学”的一个视角
观察“新世纪文学”,必然要处理其与之前文学传统的关系,这便涉及“大传统”和“小传统”,以及当下文学背景与前史的关系,但这个联系不具有特定性。
2025-10-13
-
把生活掰弯——评刘汀组诗《一块木屑只能爱离它最近的火》
1 诗与诗是不同的。
2025-10-13
-
申霞艳:世界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海洋叙事
一 深圳微缩景观及其世界想象 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将文学时间从政治时间中松绑:“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
2025-10-13
-
《甲流》:情感素描与艺术留白
秋日里,收到乔林生(笔名万绿)寄来的一册《北京文学》,其中有他的中篇小说《甲流》。
2025-10-13
-
学院派的王彬教授红学观点的正与误
王彬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执行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
2025-10-13
-
张爱玲的文学史评价及创作启示
众多评论家都盛赞张爱玲(1920-1995)作品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作品的人都会被其奇丽风格所吸引。
2025-10-13
-
《师友记》的三种读法:透过一层 更得真味
莫砺锋先生的新著《师友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刊梓行。
2025-10-13
-
携史观载问题,文学答辩的新径
文史随笔的写作,窃以为作者的史观和问题意识是两个最为重要的选项,最后才可能是材料、结构和文笔。
2025-10-12
-
死亡的闭环与命运的轮回——评罗伟章《红砖楼》
罗伟章的长篇小说《红砖楼》将目光聚焦于文学圈,是对文学本身的书写,具有强烈的“元文学”意味,也是文学死亡论的具象化呈现,个体的死亡与文学的死亡交织在一起。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