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通往过去的密道
2005年初春,我在上海的新客站坐上去南京的绿皮火车,那年我读研二。
2023-11-06
-
范雨素:文学是枚回旋镖
这两天刷视频,看到人说,文学是一种慢性病,潜伏甚久,渐渐发作。
2023-11-06
-
王计兵:记录生活里的光
时代的现代化,催生写作的现代化、诗歌的现代化。
2023-11-06
-
胡安焉:在写作中认识自己
2020至2021年,我陆续写出了《我在北京送快递》一书的内容;随后,我就着手进行第二本书《我比世界晚熟》的写作。
2023-11-06
-
贾平凹:创作属于我们品种的作品
平常读书,读中外经典名著,读同时代前辈作家、同辈作家、年轻作家作品,我关注的是他们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一边读一边思考,他们为什么写了这类题材,我怎么没注意到这方面题材,他们这么写,而我写这类题材时又会怎么写?也就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看见了什么,看到的东西是别人曾经看到过的,还是别人没看到的他却看到了?为什么他们能看见,我没有看到?那么,参加作品研讨会,不论是研讨我的作品还是研讨别人的作品,我要了解更多的人尤其是评论家是如何关注时代和社会的,是如何认识时代和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以及人性的新的呈现,是如何认识当下文学思潮、文学观念的变化的。
2023-11-03
-
《昆仑海》:在故事的海洋里
我在一座以风景著称的城市生活,有时候经常穿行在灯光白亮的地铁通道,在动荡的车厢里发呆。
2023-11-01
-
此岸彼岸,背影如山也如画
自古洎今,无论是承平时期,还是战乱年代,一路起起伏伏、浩浩荡荡下来,历史所铭记与颂扬的不外乎是“美好”的人。
2023-10-30
-
曹军庆:那些消失了的工厂和那些人
一直想写县城里那些消失了的工厂和那些工厂里消失了的人,这一想法由来已久,渐渐变成某种“执念”,但真正做起这件事情、开始写作是在去年冬天。
2023-10-30
-
在派对结束之时
以前有个朋友问我:你的小说主要在写什么?我当时没有真正答上来,只是尝试着总结说:“人类情感?”他笑说,这说法基本上涵盖一切的一切了。
2023-10-30
-
《狗头金》:不变的欲望
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个插班生,来自黑龙江,身上带着浓重的异乡味道。
2023-10-29
-
月亮升起来,红红的
小说的开篇是班主任唐永义的最后一课,他讲的是农业基础课,如何养猪。
2023-10-29
-
谈谈小说《晚春》及其影视化
正如基斯·穆恩将自由的鼓花加入演奏之中,入围本次平遥电影节的小说《晚春》里也隐藏了一些“私货”。
2023-10-26
-
是什么令我们犹豫——为小说而作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末尾,我引用了切斯瓦夫·米沃什写过的一则小故事,我将之称为“最朴素、最简单明了的例子”: 有一次,在很久以前,在波兰的一个村子里,我走在路上,看见一群鸭子在一个脏污的水洼里戏水,就陷入了沉思。
2023-10-25
-
陈毅达:故乡如明月照亮文学路
人生总有几个难以快速回答的问题。
2023-10-25
-
刘香河:《五湖八荡》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家乡的书,是我六十岁之后唱给家乡的歌。
2023-10-24
-
阿信:面向自然的写作
“多年来我保留着观察落日的习惯”,这是我在《落日研究》一诗中的首句。
2023-10-24
-
《两座桥》创作谈:昨天是今天的序,今天是未来的序
十八岁离开老家,离开乌江边上那个偏远落寞的乡间坝子,却又感觉从未离开,不仅仅因为亲人还在那里,也因为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在心头刻下密纹,不用检索,不用翻阅,它们会自动跑出来抚慰心灵,对受伤的心灵进行清理和修补,并以此为原点,逐渐扩大关注圈层,从关注乡间坝子里的一切到关注乡镇里的一切,从乡镇里的一切到整个黔北的一切,从黔北的一切到贵州的一切。
2023-10-23
-
乡土仍然是一种可抵达未来的有效路径
作为一个在乡的乡土题材写作者,父母之情是无可回避的一个重要主题。
2023-10-20
-
贾平凹:《河山传》后记
屋外一棵大树,从窗子里望出去,就是一堆绿。
2023-10-20
-
在时代的洪流中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得以经常到生产车间、施工现场、商场柜台采访调研,目睹了上海国资委系统一群朴素、本色、可爱的劳动者,为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为上海的繁华与时尚、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默默做出的伟大贡献。
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