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怀热爱 深深扎根
核心阅读 新时代文学传承赓续着深入生活、到广阔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艺传统。
2024-11-05
-
重组 重建 重塑——略谈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评论变革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文艺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
2024-11-04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方略和创新举措,并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2024-11-03
-
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4-10-31
-
文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文化条件,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使命。
2024-10-31
-
本土批评话语立足“中国经验”的建设与实践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时,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2024-10-30
-
手稿研究空间广阔
手稿是作家写作现场的记录,具有发生学意义的“祖本”地位,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2024-10-22
-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包括“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4-10-18
-
“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叙事”价值
历史地看,但凡马克思主义发挥深远正面效应的地方,都是它同当时、当地具体语境完美结合的地方,这种成功实践,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即“第一个结合”),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
2024-10-16
-
奋力迈向新时代文艺高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4-10-15
-
“新地域文学”的逻辑起点、叙事空间和价值功能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
2024-10-15
-
“两个结合”指导下文艺美学的“出发”与“再出发”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此后多次深入论述这一问题。
2024-10-10
-
坚持守正创新 彰显文学力量
【文学价值纵横谈】 身处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新兴创作和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学创作自当处变不惊,坚持守正创新。
2024-10-10
-
思想资源更新助力新时代文学的建构
文学与历史互为参照。
2024-10-09
-
根本在于“写什么”与“怎么写”
考察与评价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创作状态,如果将研究视域放到一定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宽度,如果是切实立足于文本实际而非理念先行,如果不是只用一种理念套用本为十分丰富的创作实践,如果切实尊重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而非教条机械地迎合某种倡导或时尚,我们将会发现,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创作总是必然存在着“变”与“不变”的两种基本分野。
2024-10-09
-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辩证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而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024-10-03
-
文学资源的转向与近十年小说发展新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2024-09-30
-
小说诗学:触摸未来总体性
摘 要 对时代进行总体性思考与展现是小说文体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写作开始迅猛起飞的当下,对未来总体性的认知甚至构成人类精神创造的自证标识。
2024-09-29
-
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
01 世界巨变中。
2024-09-29
-
中文创意写作发展的中国特色建制
中文创意写作学科走建制化发展之路,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建构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中文特色的学科新建制,与中文其他二级学科协同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完善、富有活力的中文创意写作学科体系。
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