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成书始末
周丰一先生是周作人的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精通日语,生前任职于北京图书馆。
2024-07-05
-
面对梁启超的“挑刺” 胡适坦言“无害却总有点进益的”
1917年7月,胡适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哲学、英文学以及英文高等修辞学三门课程。
2024-07-05
-
袁行霈:影响我人生的书单
治学要有基点、有旁涉。
2024-07-05
-
鲁迅的注释观与《呐喊》评注
鲁迅生前对于文章注释的态度颇为矛盾。
2024-07-05
-
谢冕:纪念《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丛书共12卷,1998年5月完稿,由山东教育出版社首版印行。
2024-07-04
-
郑振铎主编的三种刊物
1922年春,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的郑振铎了解到儿童读物比较匮乏,便建议创办一本儿童文艺期刊,馆方表示赞同。
2024-07-04
-
赵元任“痛骂”刘半农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2024-07-03
-
沈从文“多管闲事”
沈从文一向是个谦逊低调的人,一辈子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不跟人争抢什么,然而,沈从文一旦回归到老师身份,就本能地很“活跃”,他的一些举动甚至会给人一种“多管闲事”的感觉。
2024-07-03
-
陈喜儒:野间宏与《现代中国文学选集》
1982年12月,廖承志(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野间宏。
2024-07-03
-
刘跃进:杨义,一个不可复制的优秀学者
去年5月下旬,赵稀方兄告诉我,杨义老师生命垂危,我心里一紧,知道时不我待,在5月的最后一天,根据旧稿整理成《杨义先生的学术理想》一文(2023年6月7日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
2024-07-03
-
董晓:尴尬一代的读书人——回忆我的父亲董健
时间流逝得太快,父亲已经走了五年了。
2024-07-03
-
肖复兴:孙犁和乡间的花
粉碎“四人帮”后,孙犁先生复出写就的“耕堂十书”中,《秀露集》是第二本,书中文章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2024-07-02
-
程鹰:感念史铁生
我之见过当代不少名作家,缘于著名编辑文能先生。
2024-07-02
-
鲁迅留下中国摄影的早期史料
据世界摄影术发展史,1839年法国科学院宣布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引入中国是在1844年,以后的商业摄影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并应用于时事新闻、报刊出版及民间照相馆等领域。
2024-07-02
-
梁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学界关于梁斌的讨论,多集中在他的《红旗谱》等经典作品中,关联点围绕其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展开,认为古典白话小说的深度浸染,是作家文本艺术魅力生成的关键所在。
2024-07-02
-
谁知道于非闇呢?
于非闇(1889—1959)是近现代一位工笔花鸟画画家,与陈之佛(1896—1962)并称中国画坛“南陈北于”。
2024-07-01
-
束沛德:难以忘怀的悲欢离合
1963年春节,兄妹八人与父母团聚(后排右一为本文作者,后排右二为束怀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诚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的那样:“此事古难全!”回望几十年的人生历程,除了在动荡岁月里经历风风雨雨,我在家庭生活里也遇到无数喜怒哀乐,其中有几次悲欢离合,真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2024-07-01
-
新版《白石老人自述》有何不同
增收张次溪长篇《回忆》 张次溪,堪称记录白石翁“第一人”。
2024-07-01
-
柳青送给女儿的一枚弹片
这枚弹片在二战时期苏联著名的马马耶夫岗爆炸后,就一直散落在这片以惨烈著称的战争遗址,混杂在饱浸鲜血的泥土里。
2024-06-28
-
文学家的猫趣
很多文学家都养过猫,并与猫结下深厚的情缘。
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