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永新忆程德培: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程德培和程永新 2023年9月28日,我与几个朋友相约聚会,傍晚6点37分,收到德海发来的微信:德公走了。
2024-02-04
-
“让我来为国家赶赶工作吧”——回忆沈从文先生
几十年来我一直想写这个题目,因为我在24岁那年被推荐给沈从文先生画图时,还完全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2-02
-
他们影响了张謇
张謇(1853—1926)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头顶有诸多光环:清末状元、立宪派领袖、民国“产婆”和民初政府重要成员等。
2024-02-02
-
赵朴初先生与上海继光中学的情缘
提起赵朴初先生,人们大都知道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佛教领袖、诗词大家、书法家,但是鲜有人知道在他充满传奇和奉献的人生中,曾有过一年的国文教师的经历。
2024-02-02
-
谢其章:我在青海的五百八十六天
在天高皇帝远的青海,在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青海湖,在刀郎《德令哈一夜》的旋律里,我耗费掉了青春的五百八十六天。
2024-02-02
-
“往往”是“衣服在山西”
一、文章之缘起 这是一篇颇费周折的文章,尽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仍然是浅显,思虑却已经耗去很多。
2024-02-02
-
启功为何不写回忆录?
启功(1912—2005)是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2024-02-01
-
姜德明《余时书话》诞生记
姜德明先生的《余时书话》梓印之际,如今早已改执教鞭的龚明德先生尚未离开四川文艺出版社,是这部中国当代书话善本的责任编辑。
2024-02-01
-
“学术必求致用”——翻译家赵必振的治学之道
赵必振是一位在翻译、办报、国学、教育、文史等诸多文化领域均有所建树的学者,他早年深受康有为、皮锡瑞等人的传统国学影响,崇尚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中国士大夫“每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其极具特色的治学思想。
2024-01-31
-
孔庆东:铁面柔肠孙玉石
北大中文系2024年的第一个噩耗,是1月13日晚上吴晓东老师从北医三院发来的——孙玉石老师已经在重症室坚持了二十多日。
2024-01-31
-
风骨·学养·交谊:生动的学人剪影
先师郑克晟先生的《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一书出版后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2024-01-31
-
“五四”文学观念下的古典重释重构
运用现代观念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重释重构,是“五四”以降文学研究和活动的一个重要面向。
2024-01-30
-
高晓声“偷”学做竹篮
20世纪60年代初,高晓声被安排到三河口中学教了3年书,又被安排到位于三河口乡西南的一个西姚大队学习劳动。
2024-01-30
-
苏北:曾让汪曾祺感动的“天下第一汪迷”
苏北,本名陈立新,1962年生人,长于安徽天长,188体育官方ios家。
2024-01-30
-
1949年,是谁邀请老舍回国?
原标题:老舍回国邀请函实考 1949年4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致老舍信函,现藏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 无论从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还是从作品的国内外影响力上看,老舍都堪称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024-01-29
-
兴膳宏先生二三事
2023年10月17日,接到朋友发来的兴膳宏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吃惊。
2024-01-29
-
纪念孙玉石:蓝旗营的夜色
孙玉石先生与本文作者在家中 这些年蓝旗营的房子大体上没什么变化,小馆子是一茬茬换,早些年吃过的红辣仔不见了,更不用提像嘉禾艺苑那样刹那兴亡的茶吧,二十年前就消失了。
2024-01-29
-
张惠:怀念王飚先生
王飚(1944-2024) 早上收到师母的微信,点开没读完一行,大颗大颗的眼泪就砸下来。
2024-01-26
-
钱锺书先生的一封信
文灼非(右)与钱锺书先生合影 钱锺书致文灼非书信一封 日前,在成都发现了一封钱锺书的书信,勾起了1985年钱锺书先生接待港大学生的一段往事。
2024-01-26
-
陶慕宁:麯糵相依伴浮生
“平生耽绿蚁,半道入青楼。
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