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善:张静庐的少作
翻开中国现代出版史册,张静庐(1898—1969)这个名字很响亮。
2023-03-13
-
《容庚北平日记》中的学术、时事与生活
容庚是我国现当代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收藏家和书法家,出身于书宦世家,自幼跟随其舅父学习篆刻,熟读《说文解字》,研习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和桂馥的《缪篆分韵》,虽然仅有中学学历,却有编纂《金文编》的能力,1922年被破格录取为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部研究生。
2023-03-13
-
“没有感想”的感想——新见鲁迅1929年6月2日演讲笔记
一 熟悉鲁迅生平的都知道,鲁迅自1926年离开北京后,曾两次因为探亲返京,分别是1929年5、6月间和1932年11月份。
-
金传胜:茅盾1938年寓港时期佚文考述
1938年2月底,茅盾第二次抵达香港,全身心投入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
朱正:小品文的是是非非
林语堂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于1934年4月5日创刊。
2023-03-08
-
“绿色的永恒”:会长王瑶先生
“被动”的会长 说来有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王瑶先生当的有些“被动”,也略显“曲折”。
-
在福州路和宝山里寻找“开明书店”旧址
闲来读书,每每感叹于当下图书在文字上已不太考究,错别字等等自不待言,有些书文笔不通,读得吃力。
2023-03-07
-
“赶台口”: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文工团往事
1943年,习仲勋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任地委书记期间,为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方针,决定在绥德分区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
2023-03-07
-
宫立:关于许子东和他的《郁达夫新论》
在一篇怀念王富仁的文章中,陈思和提到,“我在许子东滔滔不绝的转述中,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白齿红唇、潇洒倜傥的许子东与一身土气、满面风霜的王富仁并坐在一个高贵的客厅里,简直是鲜明对照,由此联想到假如鲁迅和郁达夫并坐在一起,应该是怎样一幅图像”[1]。
关键词: 许子东2023-03-07
-
从茅盾和叶圣陶的早期文学实践看“为人生”文学思潮的多重面向
“为人生”文学思潮可以说是“五四”时期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覆盖性的文学潮流之一。
2023-03-06
-
杨苡:星沉海底当窗见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杨苡 口述 余斌 撰写 译林出版社 口述史自自立门户到今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被定义的,然“万变不离其宗”的,即其资料性。
-
范文澜和郭沫若是如何隐秘交锋的?
原标题:范文澜与郭沫若的隐秘论辩——以西周社会性质为中心 范文澜和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两位巨擘。
-
颇具特色的学雷锋剪报
1963年夏天,父母把我从山西忻州老家接回北京,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学的第一首歌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一群五六岁的小朋友,席地围坐在一棵大树底下,在凉爽的花荫凉里,爱甩长辫子的李阿姨,手指打着拍子,在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至今记忆犹新。
2023-03-03
-
任芙康:读书人金梅
编者按:2023年3月2日上午8时,《文学自由谈》的重要作者,88岁的沈金梅先生因病辞世。
-
在潘家园淘旧书的翻译家
李文俊先生1月27日凌晨辞世了。
2023-03-02
-
吴中杰:上海三校《鲁迅年谱》编写经过
小引: 二〇二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接到古远清兄的电邮,说他正在编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时期的鲁迅研究史,“内有你们著的《鲁迅年谱》这一节,请提供资料,如主编写作背景之类,先谢谢!”次日,我即据他的需要,写了一篇回忆小文发给他。
2023-03-02
-
谢馥春大战榭馥春
谢馥春商标 谢馥春商标印样 清道光十年(1830年),扬州新开了一家“谢馥春”香粉店,由于经营有方,很快便顾客盈门,成为扬州香粉的名牌。
2023-03-02
-
向高莽先生求教
易近人 我对高莽先生景仰已久。
2023-03-01
-
郭宏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郭宏安(1943.2.2-2023.1.16),山东莱芜人。
2023-02-28
-
刘天爱:郭澄清为我改稿子
1963年,我在商河一中高中毕业后,经张华昌老师介绍去他村——陵县(现陵城区)义渡口公社张耐村当民办教师。
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