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上》译者陶跃庆:凯鲁亚克及其燃烧的时代
“我一生都喜欢跟在令我感兴趣的人身后,那些有点疯狂的人,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表达,疯狂地渴望被救赎,同时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他们不停地燃烧,燃烧,就像惊人的能连射迸发的黄色烟火筒,如蜘蛛穿过星际,在天空中央你会看见蓝色的中心光点砰地爆裂,所有人都不禁惊呼。
-
在诗海上漂流
谷羽先生的文集《帆船,在诗海上漂流——俄汉诗歌翻译研究》出版了,此书为我们展开了中俄诗歌和翻译作品的历史画卷,认真梳理了中俄诗歌翻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详细分析了中俄诗歌和翻译作品,赏析诗歌名篇佳作,对比分析同类诗歌,发现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语境中诗歌作品的内在联系与审美特质。
2020-06-28
-
“林纾译小说”问世121年,《林译小说精选十种》再现经典
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福建文人林纾借助通晓外语的口译者,以古文家的擅场笔述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广受瞩目。
-
戴骢:像“青骢马”一样吃苦耐劳的翻译家
今年1月初,赵丽宏老师向我推荐了左琴科的作品,1月17号,我从“多抓鱼”买回左琴科《幸福的钥匙》,译者正是我早已熟悉的戴骢先生,于是找齐了自己手头戴先生翻译的所有作品放在案头,计有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巴别尔的《红色轻骑兵》,以及五大本的《蒲宁文集》。
-
陈德文:以“信”为本,期待“文学性历史场面的重现”
对自然的尊重和歌咏是日本文学的重要主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读者重读松尾芭蕉、德富芦花等作家的作品,这些都绕不开翻译家陈德文的译本。
关键词: 陈德文译文选2020-06-21
-
近距离感受当下中国脉动
开罗的仲夏,正值凤凰花绽放时节。
-
专访编辑汪逸芳:1979年《飘》再版时所经历的“过山车”
1936年6月,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在美国正式出版。
2020-06-15
-
早春二月,我译《中国游记》
李尧,1946年生于内蒙古卓资县。
-
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选启动
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评选昨天正式启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联、市作协、上海翻译家协会联合主办,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打造高规格、高品质、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翻译奖项,计划每三年评选一届。
-
纪念施康强:我们都是傅雷的私淑弟子
一 施康强匆匆辞世已有多月,眼前不时浮现和他交往的一些情景,最忘不了的是他在一篇文章中的文字:十几年前,施康强在《后傅雷时代》一文中说,我们这一代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或多或少都是傅雷的私淑弟子。
-
“吉人天相”忆绿原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曾用译名刘半九。
-
“它确信,阴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瞿秋白最初对高尔基《海燕》一文的翻译手稿《暴风鸟的歌》 1901年,高尔基创作了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并将其中末尾一章单独发表出来,这便是传诵至今的188体育官方ios诗《海燕》。
-
著名翻译家朱雁冰逝世
著名翻译家朱雁冰教授于3月2日17时逝世。
-
名著误译的问题 到底有多严重
“2000年以前,90年代、80年代出的那些译本基本上是不能看的。
-
以文学翻译架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
对于渴望了解中国文学的巴西读者而言,最近有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白鹿原》葡文版的问世。
-
“上译”杯翻译竞赛八成为女性,自由译者成获奖主力军
12月9日下午,第十六届“上译”杯翻译竞赛颁奖典礼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举行。
-
马悦然: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学译介
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去世,享年95岁。
关键词: 马悦然2019-10-19
-
“译介中国”专题展在法兰克福开幕
译介中国——中国国际出版70年”专题展览16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开幕。
-
翻译:把不同文化的根脉伸向远方
翻译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翻译2019-10-11
-
埃及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我从文学里读懂中国
雅拉参加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 今年8月20日,31岁的埃及青年女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在北京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证书,这是中国政府面向海外设立的出版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