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佚文全集》出版的前前后后
一 三十二年前的教师节那天,我从爱人手中接过一百元钱,到附近的新华书店凭教师证九折优惠买了一部十六卷本的《鲁迅全集》。
-
《鲁迅全集》对“幹父之蛊”一语的注释之误
鲁迅对《周易》很熟悉,深知其意,在作品中也曾偶有流露。
-
李国华:鲁迅的上海研究与杂文写作
摘要:“上海”作为鲁迅20世纪30年代杂文写作的语境,使鲁迅形成了以上海为方法观察和理解中国的眼光,认为上海可以表征当时整个中国圈层化的状况。
-
重读《风波》:话语权的暗战
原标题:文学如何介入政治:鲁迅《风波》中的话语权暗战 摘要:在直皖战争前后的复辟谣言声中,在《新青年》同人思想分化的当口,鲁迅写出了《风波》,既显白地呈现了自己对政治局势的理解,又隐微地回应了战友们有关文学介入政治的歧见,不仅反省了智识者的伦理资格,也开出了独特的文学政治的路径。
-
四十年前的《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曾经同鲁迅本人有过交往接触、能够写回忆录的人们也都成了古人。
关键词: 鲁迅2021-06-24
-
鲁迅作品在缅甸的传播及其影响
毫无疑问,鲁迅的文学影响是世界性的,但就笔者研究所见,其中对于缅甸的影响尤为显著,只是我们对此的了解和研究至今仍显不足。
-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直到80年代中后期方产生学科自觉意识。
-
仓重拓:鲁迅《我要骗人》再考
论鲁迅对日本的看法,不可忽略的是鲁迅用日语给日本读者写的文章及其历史性内涵,尤其是他在日本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杂志《改造》月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
-
《鲁迅家书》呈现多面的鲁迅
致母亲信(1935年12月4日) 一 鲁迅是社会的批评者、历史的反思者、新文学的先驱者。
关键词: 《鲁迅家书》2021-05-21
-
重读《祝福》:“祥林嫂之问”与“鲁迅思想”的发生
内容提要:“反封建”和“反抗绝望”是解读《祝福》的两种通行思路,但从作为“真问题”的“祥林嫂之问”入手,或可另探新途。
-
1926年:鲁迅国民性话语的展开
摘要:鲁迅1926年撰写的12篇杂文“马上日记”,是继《狂人日记》之后探索日记文体可能性的又一次尝试。
-
宋强:《鲁迅全集》的“国有化”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被毛泽东大加赞扬的作家。
-
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编者按:鲁迅研究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
-
符杰祥:“狂人”/“小传”
刊于《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号的《狂人日记》是时在教育部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所公认的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
李新宇:鲁迅的新学学历
用世俗的目光看,鲁迅的新学学历和旧学学历一样令人遗憾。
-
鲁迅:辫子记忆与民国意识的纠缠
如果让人们想象鲁迅形象,恐怕大多数人脑子里浮现的是那个很经典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而且只能想象出这一种鲁迅形象。
-
重读《长明灯》:是谁得到了大房子?
原标题:是谁得到了大房子? ——《长明灯》的常识化解读 从常识经验的角度来看,《长明灯》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不是疯子。
-
鲁迅的汉语言文字“功”“罪”观
原标题:论鲁迅的汉语言文字“功”“罪”观 ——围绕《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的考察 摘要:《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
-
新发现鲁迅书简、手稿两件
原标题:新发现鲁迅致曹靖华书简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 内容摘要:《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原稿连同附带的一封书信一直没有被外界发现和披露。
-
鲁迅墓的修建及上海鲁迅故居的复原
上海解放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在1950年6月开始筹建鲁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