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
摘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
-
严复译著对鲁迅“执中”之道的影响
摘要:早期的鲁迅在研读严复译著、接受西学的过程中,曾融合培根的“归纳法”和笛卡尔的“演绎法”,以“执中”之道为其学理意识与逻辑判断之主旨。
-
重读《朝花夕拾》: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
原标题: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 摘要: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可以让我们读到许多从单篇188体育官方ios里很难读出来的新元素。
-
鲁迅和近代以来日本人访华游记
近代以来,日本人写下了大量访华游记,这些游记比较全面地呈现了近世中国的形象,虽然这些形象有很多歪曲之处,但也有不少游记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记录。
-
魂兮归来哀江南:鲁迅创作中的江南生活影像及其美学
在中国文化中,江南,可谓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
重读《坟》:鲁迅绝望的1926年
原标题:《坟》与“坟”:鲁迅绝望的1926年 1926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将1907年到1925年所写的文章,编成了一本杂文集,并取名为《坟》;1927年1月,他又坐在厦门大学后山的坟冢中照了一张相,据俞念远回忆,他准备把“这张照片要寄到上海,赶印在那本《坟》上”[1]。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编订过程考
原标题:琐细的纪念与谨严的整合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编订过程考 自1936年10月19日至今,海内外人士丰富、繁杂的鲁迅纪念话语与实践,已建构起一部绵长丰赡的鲁迅纪念史,而萧红的长篇188体育官方ios《回忆鲁迅先生》无疑是其中一部无法回避的经典作品。
-
张梦阳:鲁迅晚年杂文欣赏
鲁迅一共活了五十五年零二十三天五小时二十五分。
-
吴中杰:鲁迅画论
鲁迅从小喜爱图画,年既老而不衰。
-
鲁迅、都市与东亚
藤井省三先生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颇为学界重视,尤其是他对《故乡》的讨论(《鲁迅〈故乡〉阅读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更是备受好评,他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个人体验都丰富了学术讨论的空间。
-
重读《端午节》: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
原标题: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鲁迅《端午节》索隐 内容提要 鲁迅1922年6月怀着自觉的“讽刺小说”文体意识创作了短篇小说《端午节》,其“讽刺小说”文体观是通过讲授中国小说史、研读《儒林外史》建立起来的。
-
孙郁:晚年鲁迅文本的“墨学”之影
摘要:鲁迅左转之后,作品里借用了某些墨学资源。
-
如何定稿?——1981 年版《鲁迅全集》定稿的流程与原则初探
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的责任编辑徐斯年曾撰文回忆从“红皮本”到发排的整个流程: 首先,对“征求意见本”(即社内印行的、作为原注释组定稿的“红皮本”——原注释组的未定稿本则是各组自行印行的“白皮本”)进行加工,包括统一格式体例,核对每一条注文的原始资料,决定注文取舍,进行文字加工,补写应注而未加注的条目。
-
青年鲁迅与德语“世界文学”——《域外小说集》材源考
内容提要:鲁迅在留学期间,不仅借助日语书刊汲取新知,也深受德语读物影响。
-
鲁迅日记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鲁迅日记表面看是琐碎的流水账,但实则是一个日常生活叙事文本,它既包括人际交往、经济收支、生活方式、生存空间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具有主观选择性、日常记事性、非文学性和非公共性的叙事特点。
-
刘彬:也谈“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摘要:郜元宝最近重新提出并解释了“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这 个老问题(点击查看:郜元宝《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他认为鲁迅后期弃写小说乃是基于现实考虑的不为而非不能,进而由此反思了小说“一超独霸”的现象。
-
“鲁迅鲁迅,多少广告,假汝之名以行”
小引 鲁迅是一个广告意识很强的作家。
-
陈漱渝:鲁迅为何未去苏联考察疗养?
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入题之前做一番简要说明。
-
鲁迅与左翼:理解的障碍
“时代转换”构成了今日理解鲁迅和30年代左翼文化的障碍,一如“祖国”概念之于“破碎/统一”之不同时代。
关键词: 鲁迅研究2020-11-10
-
重读《野草》:主体性和矛盾性
原标题:《野草》的主体性和矛盾性 ——1940至1950年代有关鲁迅思想理解的分歧之一 摘要:在1940至1950年代的左翼文化界,研究者对《野草》及鲁迅思想的理解存在着一致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