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情的讽刺”:鲁迅杂文的美学特质
摘要: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自觉的理论提倡和大量的文本实践。
-
鲁迅在大钟楼上的卧室以及“紧急会议室”复原始末
1959年初,许广平在广东从化休养期间,曾应广东地方博物馆筹备处(负责筹备广州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之邀到广州鲁迅纪念馆指导工作。
-
重读《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
原标题:论《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纪念《孔乙己》发表100周年 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于1919年4月,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
侯桂新:鲁迅与左联
1933年2月24日,鲁迅与杨杏佛(中)、李济之(左)合影 楔子 1926年11月7日,是一个星期天。
-
重读《阿长与〈山海经〉》: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
原标题: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一 这算是一篇写人的188体育官方ios,写的自然是题目里说的这个名字叫“阿长”的人。
-
重读《祝福》: “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
1、“河边之问” 1924年2月7日,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祝福》,3月25日便发表于当时的重要刊物《东方杂志》上。
-
重读《阿Q正传》:“奴隶”、“奴才”与“奴隶性”
“奴隶”与“奴才”是鲁迅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有时看上去意思接近甚至不无混淆,但实际上有微妙且意义重大的区别。
-
重读《伤逝》: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
原标题: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伤逝》意蕴再探讨 内容提要 《伤逝》中的第一人称经验性视角和回顾性视角交融互渗,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召唤结构和意义域。
-
重读《狂人日记》: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原标题:《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摘要: 《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既有紧密关联,又存在深刻差异。
-
鲁迅的十首新诗
一 诗人鲁迅最重要的创作成果是他的二十几首188体育官方ios诗,后来集印为一册《野草》;其次是他的一批旧体诗,其中的名句如“我以我血荐轩辕”、“城头变幻大王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脍炙人口,传播尤广;他早先也曾写过几首新诗,知名度不高,现在读者也很少,简直几乎要被忘却了。
-
重读《〈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诞生
原标题: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摘要:他的“反抗绝望的文学”是通过对“希望的文学”的否定而确立自身的。
-
陈漱渝: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
正确评价一位作家,当然要“知人论世”,了解其生活的时代,其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其创作历程和心灵历程,但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其留存的文本。
-
鲁迅怎样研究小说史?
原标题:小说史如何讲授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片论 1924年夏,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之邀,赴西安讲学。
-
重读《长明灯》:从“吹灯”到“放火”
内容提要:1924年末“溥仪出宫”事件的社会影响对鲁迅的刺激与1925年初孙中山北上及其影响是鲁迅创作《长明灯》的思想背景与重要契机。
-
郜元宝: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一、问题的真伪 鲁迅一生出版过三本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十四篇、《彷徨》(1926年出版)十一篇、《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八篇。
-
钱理群:我与鲁迅《颓败线的颤动》的迟迟结缘
先说说我的鲁迅阅读史、研究史。
-
鲁迅《古小说钩沉》究竟辑录于何年?
《古小说钩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北京重印第一版 鲁迅辑录的《古小说钩沉》(又名《古小说钩沈》),全书共收录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说36种,取材来源广泛,有见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隋书·经籍志·小说家》《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也有见于上述三种志“小说家”之外著录,还有不见于史志著录者。
-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的渊源
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有许多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家的作品,数量达1800余件之多,高居国内各收藏机构之首,这些作品都来源于鲁迅的收藏,由许广平先生捐赠。
-
钱理群:最后十年,鲁迅的锋芒所向
“最后十年的鲁迅”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大的一个话题。
-
鲁迅早期“思士”概念及其蜕变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使用了“思士”一词,用来说明古代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