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创作需要提高文学性表达
文学与舞蹈,作为由不同符号系统构成的艺术世界,其语言载体属性的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审美特点。
2025-04-16
-
毕飞宇小说《青衣》歌剧版将首演,华东师大声乐教授担纲主角
4月25日-26日,改编自毕飞宇小说《青衣》的同名原创歌剧要在上海首演。
2025-04-15
-
当于佩尔遇上契诃夫,法语版《樱桃园》演绎穿越时代的启示
2025年4月11日,由蒂亚戈执导、于佩尔主演的《樱桃园》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2025-04-15
-
《杏仁豆腐心》:沉浸剧场治愈痛苦与破碎
从戏剧领域转战电影创作但仍不忘剧场舞台的饶晓志导演,对话剧《杏仁豆腐心》这部作品可谓情有独钟。
2025-04-15
-
那一幅幅著名的自画像,都是她内心的化身
继《香奈儿:潮流教主传奇一生》之后,香港芭蕾舞团再次将舞台焦点对准传奇女性,联手编舞家奥乔亚,用舞蹈形式向墨西哥画家芙烈达(常译作弗里达)致敬。
2025-04-11
-
戏曲艺术:于行当中见人物
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反映着演员生、旦、净、丑不同的分工,既是演员表演技艺类型化的体现,也是对戏曲剧目中人物性格的框架式概括,有“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的功效。
2025-04-09
-
用戏剧创作为时代注入文学的光辉
话剧《我们的荆轲》剧照 李春光 摄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戏剧文学创作一直是莫言创作中的重要一翼。
2025-04-07
-
观演礼仪:剧场里的文明对话
现代社会中,观看演出是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2025-04-02
-
歌剧《桃花扇》:戏曲美学在歌剧舞台延续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在昆曲、黄梅戏等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
2025-04-01
-
戏剧滋养一座城
春和景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迎来“戏剧的春天”。
2025-04-01
-
诗化演绎“红楼”的更多可能
越剧《织造府》,李晓旭分饰剧中的贾宝玉(左)和曹雪芹(右) 南京市越剧团创排的越剧《织造府》作为“金陵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较之前两部——《乌衣巷》和《凤凰台》,更具“新质”特征。
2025-03-31
-
传统的基因,亦能孕育出最为当代的艺术生命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演奏家薛苏里倾情演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记不清听过多少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了,那九曲回肠的旋律,绵绵不绝,每一次都深深打动我的心房。
2025-03-31
-
新作vs经典,接连激发舞台活力
“浦东、浦西两边都在演出,全城《暗恋桃花源》。
2025-03-29
-
孙颖:用“身感美学” 激活古典舞的现代灵魂
孙颖先生在课堂上与师生讨论(拍摄于2007年前后)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后发传统”,其根基在于对传统审美文化的辨析与梳理,并通过对特定艺术美学传统的深入解析与创新演绎,最终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
2025-03-28
-
如何擦亮戏曲名牌?
西安三意社演出现场 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前的雕塑 和86岁的王爱爱老师一起座谈时,我忍不住流出眼泪。
2025-03-28
-
中国街舞刮起浩荡“东风”
街舞剧场《借东风》聚焦“风”这一独具中华文化韵味的意象展开创作,探寻“逍遥忘我”“万物并育”的东方哲思。
2025-03-27
-
追求沉浸的形式,更要讲求演艺的品质
近年来,沉浸式演艺以特有的场景感与参与性,赢得年轻人的追捧。
2025-03-27
-
舞剧演出应构建公平的观演关系
近日,某些舞剧演出在售票时不公布具体场次演员名单,让观众“开盲盒”。
2025-03-26
-
《白蛇传》《红楼梦》两大IP撬动剧场立体生态
国粹京剧、典雅昆曲、江南评弹、浙江婺剧演绎的《白蛇传》有着各自怎样的精彩?戏曲、民族乐、芭蕾舞如何释放《红楼梦》的魅力?艺术与生活交汇共生的时代,剧场不仅仅是观演的空间,而是深深扎根于日常、润物无声的文化沃土。
2025-03-25
-
昆剧《诗宴·唐才子传》:以昆曲之美再现唐诗风韵
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三代艺术家联袂演出的新编昆剧《诗宴·唐才子传》3月21日在京上演,将唐诗的浪漫与昆曲的雅致融为一体,唤起当代观众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踏上以诗为媒的精神寻根之旅。
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