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帆《消逝的风景》:风景的社会性及其书写方式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景观远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
2024-12-26
-
任志峰:军旅诗歌的时代回响
在中国当代军旅诗歌作品中,王法艇的诗歌作品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2024-12-26
-
《人在非洲》:贾志红和她的非洲地理诗学
认识贾志红三年了,贾志红是一个“子弟兵”,是“地质二代”。
2024-12-26
-
谈谈鬼子小说的人性推理和文学纪律——从“瓦城三部曲”到《买话》
广西作家廖润柏,笔名鬼子,也如他的笔名一般,在文坛是个神出鬼没般的存在。
2024-12-25
-
语言艺术的废存与蜕变——读《去老万玉家》
《去老万玉家》带给读者的最大惊喜首先是语言:一部用诗笔铸成的长篇叙事,却又极具情节魅力,自始至终像一把力钳抓紧读者。
2024-12-25
-
杨铁钢:时代表现与乡土再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表现“三农”题材、主题的作品数量激增,异彩纷呈,佳作频出。
2024-12-25
-
胡学文:路径与文学形象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很期待和大家就关注、关心的文学议题展开交流。
2024-12-25
-
纸墨常雅,理念常新
12月2日,2024年“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8个省市21家出版单位的25种图书荣获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其中包括作家出版社的《在 或不在》一书。
2024-12-25
-
《黄渤海记》:“他们知道大海的力量”
“海渐行渐远”,大概是王月鹏新作《黄渤海记》的中心句,也是贯穿全书并辐射到字里行间的情感线。
2024-12-25
-
杨立秋《桃花灯》:人到中年的情感波澜
继长篇小说《漫长的夜晚》后,杨立秋推出了最新长篇《桃花灯》。
2024-12-25
-
朱宏《梧桐雨》: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切口观照大主题
云涛翻卷,澎湃似海;群山逶迤,绵延向远;梧桐叶落,扑簌如雨……在这般苍茫雄浑、宏阔辽远的背景下,那昂然吹起嘹亮冲锋号角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尤显英勇豪迈、气魄非凡。
2024-12-25
-
轻柔的碎光——读李雨桑《赤脚的少女》
李雨桑的诗集名为《赤脚的少女》,同题诗作收录于诗集的第一篇。
2024-12-25
-
人类、诗歌和科学终将继续并肩而行
因为诗歌,人类最古老的一门技艺,我们又相聚在成都,这当然是诗歌本身具有超乎寻常的、从未衰减的魅力。
2024-12-25
-
如何写好大时代中的“人”
有位汉学家曾质疑中国作家为何热衷于讲故事,认为这与现代西方文学趋势相悖。
2024-12-25
-
丝路上的情与义——高建群《中亚往事》
高建群以宏大、复杂而精巧的叙事结构,在长篇小说新作《中亚往事》中,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中亚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2024-12-25
-
2024“最美的书”:“素以为绚”是为美
12月2日,2024年“最美的书”评选结果在上海揭晓,《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阿猩》《在 或不在》等来自全国8个省市21家出版单位的25种图书荣膺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25年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角逐。
2024-12-25
-
文学是织锦 细节是纹路
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往往与细节的营造和精心打磨密不可分。
2024-12-25
-
环境细节是打开优秀作品的密码
文学创作中的环境描写关联着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建构等,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是打开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密码。
2024-12-25
-
吴莹:伊甸园的秩序
穆萨的《荒野》可以看成一个现代的伊甸园神话。
2024-12-24
-
镜子无处不在——读杜峤小说《破镜记》
古今文学作品中,直接以“记”命名的篇章不在少数,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苏童曾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黄雀记》。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