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升降与人才盛衰
中文系领导告知,人文学部推选我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申报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材料由同事集体谋划且仔细打磨,我的任务是在学校的会议上现场汇报。
2022-06-05
-
数字时代的语言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22-06-05
-
学科升降与人才盛衰——文学教育的当代命运
中文系领导告知,人文学部推选我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申报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材料由同事集体谋划且仔细打磨,我的任务是在学校的会议上现场汇报。
-
浅探拓展副刊的承载疆界
本文所说的副刊,特指报纸的文学副刊。
2022-05-27
-
【观察】把博物作为方法
把博物作为方法 谈及博物学传统在20世纪的余脉,对于西方作家的影响,纳博科夫是一个值得审视的案例。
关键词: 博物学2022-05-27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Z世代文学
主持人: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 对话者:陈 昶(同济大学) 顾文艳(华东师范大学) 王子瓜(复旦大学) 全球性的Z世代文学 这三年,全球大多数的Z世代年轻人都是在中学和大学校园生活中度过的,特别是,这个“校园”在很多时候已经完美过渡到本来就是他们“家园”的虚拟网络空间,保持社交距离,改为“网课”,这对人生观与世界观正在逐渐成型的Z世代来说,显然会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全球疫情经验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很可能会形成一种以代际为边界的集体文化记忆,和一种具有全球共性的Z世代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 Z世代文学2022-05-25
-
新时代艺术的人民性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文明的每一次提升,无不伴随着文化的更迭与进步。
2022-05-23
-
以书问诗:新时代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
从社会学的层面以及整体性的诗歌发生机制来说,时代构成了一个显豁或潜在的要求。
-
携手共创“发现好诗”的新机制
在当下的文学现场,诗歌是非常活跃的文体。
2022-05-16
-
群体奴役与个体解放
如同韩裔美籍学者朱瑞英在《隐喻会梦见语言之眠吗?》一书中所提及的,工业革命之后的所谓“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已经无法真正对现实图景进行表现(representation),而只能依赖于隐喻来提供某种并不精确的模仿。
-
元宇宙的“洞穴”
近期,元宇宙成为媒介、文艺等领域讨论的热词,尽管元宇宙还远未变成现实,仅仅是一种可能的“构想”,被作为元宇宙例证的大多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这充分说明人们对新技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的狂喜和担忧。
-
王逸群:走向文学批评的“物美学”
今天的文学研究是在研究文学吗?还能照亮我们的阅读经验吗?翻开每年批量生产的种种论文、专著,花样翻新的理论和复杂绵密的阐释常令人惊叹,不过,它们往往只提供了一些知识,很难增进我们对作品的领会。
2022-05-14
-
文学话语: 可能生活的现代性建构
文学发展的进路,需要坚持将自身作为一种可能生活的话语建构。
关键词: 文学话语2022-05-14
-
文化—智识结构的当代转变
陈嘉映:系统说理渐渐衰落,是智性含量越来越少的表达挤进来填充了真空。
-
传统与新兴文学教育如何携手并进
【文学教育纵横谈】 “五四”以来,文学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文言与白话、审美与功利等命题的讨论一直进行着。
关键词: 文学教育2022-05-04
-
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学教育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与创造能力,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
关键词: 文学教育2022-04-27
-
蔡翔:1960年代现实主义遭遇的困难和浪漫主义的再现
我发言的题目是《1960年代现实主义遭遇的困难和浪漫主义的再现》。
关键词: 现实主义2022-04-25
-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自我损害”
刚才薛毅说到《创业史》和《山乡巨变》究竟哪部更好,好像是要站队。
-
文学学:一门研究话语艺术的学问
摘要:如今泛泛地谈论文学是词语艺术,或者文学是语言艺术,看来已经远远不够。
-
关于文学“思想性”问题的思考
谈文学“思想性”的重要性,并非意味着文学创作需要“思想先行”。
关键词: 文学思想性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