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三月,梦揽星河,船行水上

“此地江河浩荡”,文脉从万寿寺旁涓流到芍药居侧,亦从现代中国奔涌至世界文学版图之中。

01
【温故】三月,梦揽星河,船行水上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柳宗元:孤舟上的精神突围

大唐元和二年(80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潇水畔的芦苇在朔风中瑟瑟发抖,如同贬谪士子战栗的灵魂。柳宗元抬眼望去,漫天飞雪将天地染成一片素白的宣纸。这位在政治漩涡中折戟的诗人,在渔翁蓑笠的褶皱里,窥见了中国文人深邃的精神图腾。他代入了渔翁的身份,写下一首《江雪》——

02
柳宗元:孤舟上的精神突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水画中常见“计白当黑”的妙法,《江雪》恰似一幅大幅留白的水墨长卷,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这个情景的绝佳诠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茫茫白雪留给天地间的,就是大片的“无”。

来源:北京晚报 | 常淑娟
03朱正:坚守鲁迅研究的赤子之心

朱正,1931年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史学家、编辑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攻湖南,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战”,1938年11月,长沙发生“文夕大火”,少年朱正随家人离开长沙,踏上逃难之旅,抗战胜利后方返回。在六年多的时间里,朱正边逃难边学习,在郴县的广德中学初识鲁迅。

03
朱正:坚守鲁迅研究的赤子之心

走近鲁迅之后,对朱正影响最深、帮助最大的是冯雪峰(还有孙用等同志)。朱正在阅读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们》、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冯雪峰的《回忆鲁迅》等作品的过程中,逐渐“熟识”冯雪峰先生。

来源:文艺报 | 毛定之
04同时有两本传记出版,这位诗人为什么值得如此纪念?

穆旦诗歌的现代性,意味着某种与古典文学的彻底断裂?而由穆旦这一范例出发,我们亦可以进一步发问,在民国现代主义诗歌经典化过程中,技术与母题之间的张力,是否仍在延续?

04
同时有两本传记出版,这位诗人为什么值得如此纪念?

五四以降,在新文学铮铮作响的言说机器中,语言被发明为一种可疑的症候。生物学式的救亡图存的修辞术,压倒那些希望以语言的反复折射,玉成某种纯粹如水晶的“绝对诗”的学院修辞术。

来源:澎湃新闻 | 谈炯程
顾农:读《林长民集》的两点感想

林长民是一位值得敬重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留学日本期间翻译过一部《西力东侵史》,激励国人勿忘国耻。当时他是一位典型的爱国青年;后来误入政界,希望通过议会政治来促进中国的进步,这其实是做不到的,好在他的爱国热情始终高昂不衰,对帝国主义列强一向采取强硬立场。

来源:澎湃新闻 | 顾农 2025/04/07
丁言昭:读许幸之来信想起的

1983年的一天,父亲丁景唐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的是:“上海绍兴路374号上海文艺出版社 丁景唐同志”,下面署名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许缄”。父亲打开一看,原来是许幸之写来的,但并不是给他的,而是写给我的。那时我父亲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任职,许幸之不知道我家地址,因此写到出版社去了。

来源:文汇报 | 丁言昭 2025/04/03
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能不是杜牧写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绝《清明》千古流传,但你知道吗?这首诗的作者可能不是杜牧。其实,不仅作者存疑,这首诗自问世以后,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断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究竟是在何方”等等,在后世一直争议不断。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陈品 2025/04/03
上巳节——桃花欲发杏花谢 细雨斜风三月三

3月31日是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来源:“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 陈建辉 2025/03/31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家庭和睦,事业兴旺?为人父母,谁不希望子女德才兼备,有所作为?尽管“此事古难全”,并非没有范例可供参考,比如梁启超。梁启超有十个子女,除一人早夭外,竟出了三个院士,其余六人也各有所成。近读《梁启超家书》,颇得教益。

来源:北京晚报 | 李硕儒 2025/03/31
杨寿康的文艺创作及译著

作家、翻译家杨绛(杨季康)女士的大姐,名为杨寿康,也是一位才女。杨绛本人的文章及他人有关钱锺书、杨绛的文章,屡屡提及杨寿康,只是文字甚少,以至于杨国良编写《杨绛年谱》时,只能注解:杨寿康“生平资料不多见”。

来源:北京晚报 | 李硕儒 2025/03/28
吴心海:开启故纸堆中的历史宝库

《故纸堆里觅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细节。作者吴心海仿若一位执着的寻宝人,深入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从原始信件、日记到鲜有人关注的文献记载,全方位搜罗素材。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上,他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维度叙述,而是通过多渠道资料的整合,让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来源:解放日报 | 辛达 2025/02/17
读战时名家日记 思和平幸福来之不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新编文学读本《现代创作日记选》(上海中央书店印行)。有趣的是,当时就已有版权意识,书封上面标明“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来源:北京日报 | 冰德 2025/02/14
高秀芹:师生三人的“花事”

“花间一壶酒”,由“酒事”到“花事”在别人看来十万八千里的事在我们这里就是一杯酒的事。先生刚写完美文《我与紫藤有缘》,由紫藤想到好文《岂止水仙,更有腊梅》,还有更早的《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老孟倡议,把先生写花的文章辑成《花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高秀芹 2025/02/13
花灯璀璨的宋朝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因为有张灯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灯节”。在古书的记载中,宋朝的元宵节尤为热闹。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海永 刘一玮 2025/02/12
虞云国:五十年前的海上书事

我现今还保存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州路买的两本书。一本是《书的故事》,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版本,作者伊林在第一时间就记住了,译者很晚才留意,竟是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

来源:《随笔》 | 虞云国 2025/02/11
叶稚珊:很想邓老师

邓老师,邓婉嫭,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我的高中是个女校,我从初中的男女混校初到女校,高兴莫名,以前无法施展的各种贪玩小伎俩有了用武之地。我和邓老师的初次交往是第一节语文课:我坐在第一排,把自己的桌子挪到了和老师的讲台并排,老师面对全班同学时就根本看不到我。

来源:新民晚报 | 叶稚珊 2025/02/10
茅盾致赵清阁集外信札两通考释

浙江省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的《茅盾珍档手迹 书信》内,收录了茅盾致赵清阁信札二十五通,其中两通并未入集《茅盾全集》书信卷(第36至38卷),这可以看作是茅盾的“集外信札”。

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袁洪权 2025/01/17
花开满庭芳——记《花城》《随笔》杂志创办前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期待的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高强度政治运动之后,民间蕴蓄着强烈的改变冲动。每个人都感觉到,新舞台已经搭起,鼓点愈敲愈急,灯光由暗转明,帷幕一点点拉开,一出气势磅礴的历史大戏,即将开演。

来源:《随笔》 | 叶曙明 2025/01/16
方竹:舒芜谈台静农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淮安青年徐鼎铭与一女子相恋结婚,得知夫人的舅舅是鲁迅的学生——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他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搜集台静农的一切资料信息,与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台静农的同事、友人、学生通信。当时,台静农的大名在内地还很陌生,他锲而不舍地在报刊发文宣传介绍台静农。

来源:《随笔》 | 方竹 2025/01/22
《宋诗选讲》是最好的宋诗读本吗?

《宋诗选讲》一书,由香港上海书局于1963年出版,1973年重版,署名为陈伯谷(刘文考证,此为陈寥士与潘伯鹰合署的笔名)。这本书自七十年代后至今未能再版,以至于在二手书市场上已飙至天价。这一市场反应,再结合刘铮先生的书评文章,似乎表明这是一本被人遗忘许久的好书,理应重新发掘其阅读价值与出版价值。

来源:澎湃新闻 ∙ 上海书评 | 李晔 2025/01/20
西南联大87年:在回望中景仰

2000年8月,张曼菱将费孝通、宗璞、梅祖彦(梅贻琦之子)、闻立雕(闻一多之子)等一批西南联大师生及家属请到昆明,请他们一一确认了当年生活的旧址。跨越五十多年的故地重访,遥忆当年,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来源:北京晚报 | 陈斌  2025/01/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