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砺锋:故人生死各千秋——《师友记》自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亲密的人首推师友。
2025-04-18
-
黄子平:子东兄二三事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跟上海那批做文学批评的同行,来往最多的是吴亮和蔡翔。
2025-04-17
-
寻回敦煌——抗战期间中国学人拍摄海外敦煌遗珍往事
在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静静存放着13000余张敦煌遗书老照片。
2025-04-15
-
史铁生:苦路人影
我仅见过史铁生一面,算不上朋友。
2025-04-14
-
石舒清:三本书的收藏记忆
新新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从二爷家“盗”来《鲁迅小说选集》 我手里最为古旧的一本书是《鲁迅小说选集》,由新新出版社出版于1946年,印数3000册。
2025-04-11
-
AI时代的文史工作
AI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史研究的冲击相当猛烈,这些冲击多数是正面的,比如资源的共享和易得。
2025-04-10
-
汪家明:张洁来信
一 张洁是2022年1月21日在纽约去世的。
2025-04-09
-
沈卫威:档案里的周作人与汪精卫
一、文学谎言 从家到档案馆的列车十八分钟,从档案馆到家的列车也是十八分钟。
2025-04-07
-
人生看得几清明
“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025-04-03
-
“太太的客厅”与文人往事
2025年4月1日,是古建筑学家、诗人、工艺美术设计师林徽因(1904—1955)逝世70周年。
2025-04-02
-
【温故】三月,梦揽星河,船行水上
编者的话 202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了四十岁生日。
2025-04-01
-
重返传统——从傅斯年的反思说起
当人们开始思考和言说“传统”之时,其实已经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新的时代(如当代、现代或近代),而把过去界定为与“我们的时代”不一样的“古代”。
2025-03-31
-
“空言”心态与南宋笔记著述
笔记是宋人的重要写作类型之一,不仅数量较前代激增,而且基本体式也在两宋定型成熟。
2025-03-28
-
凝视北京与鲁迅杂文写作及革命言说
引论 1927年9月27日下午,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太古公司的“山东”号,离别广州,前来送行的只有廖立峨,与他初来时备受欢迎,简直是云泥之别。
2025-03-27
-
四秩文心——中国现代文学馆“创业史”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
2025-03-26
-
束沛德:决定命运的“三个一”
本文作者(左二)与儿童文学界的朋友在一起 本文作者于1952年的留影 人一生的遭际和命运,多半不是自己能把握、掌控的,往往被一些外来的、偶然的因素所左右。
2025-03-25
-
匡亚明:是老革命,亦大学者
匡亚明(1906—1996),江苏丹阳人。
2025-03-24
-
一艘打捞星光的航船——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
2025-03-21
-
慕津锋:《小兵张嘎》诞生记
2024年11月16日,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时年99岁的作家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2025-03-20
-
古代文人的春日雅集
进入三月中旬,朝阳二道沟的山桃花率先绽放,和煦的日光与淡粉色的桃花瓣,绘就了春天里的一道浪漫风景线。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