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新“小说革命论”与我们可能的匮乏

      2020年9月,批评家王尧发表《新“小说革命”的必要和可能》一文,在小说界、批评界引发较为强烈的反响,不少批评家、作家纷纷撰文与之呼应,各自的看法或各有不同,但相对统一的是,此时的中国小说的确需要一种变化甚至“突变”的可能性;此时的中国小说“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存在日久,这里面的确存在着一些匮乏,我们在普遍的阅读中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能满足……王尧在文字中提出,之所以称之为“新”小说革命,是因为“在1985年前后的小说与相关思潮的巨大变化被称为‘小说革命’”——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次同样(甚至更为)显赫的“小说革命”,它的起源或许可追溯至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其中“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即是其先声。

    关键词:  小说革命论2022-09-13

  • 喧嚣的失语——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表述

      引言 在“身份社会”[1]中,可能没有哪一个群体,像知识分子一样,地位起伏不定,形象诡谲多变,有时充当忠肝义胆的时代砥柱,有时扮演尔虞我诈的跳梁小丑;他们传递着庙堂正音,也吟啸过江湖歌谣和民间淫曲;他们可能是道义的担当、知识的承载体、传统的继承人和文明的创新员,也有可能是法统的叛逆者、偶像破坏者、德行败坏之人和见风使舵的变色龙。

    2022-09-12

  • 新世纪文学研究——学科景观与学术范式的重构

      一、新世纪文学研究的“后学科”景观 在进入2020年代的今天,有学者认为,当前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已经走上了一条渐行渐远的“不可逆转”之路,破坏了新时期之初二者之间融为“文学阐释共同体”的“良好互动关系”[1],因此提出“大文学”观念下的新型文学理论。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文学理论2022-09-12

  • 书写自然目的是为了表现人

      类型化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至少中国当代文学是这样。

    关键词:  文学类型生态文学2022-09-11

  • “十七年”红色经典文学影视“再改编”的价值及策略

      一 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学成果,“十七年”红色经典文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贴上了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的标签,在学界不被研究者重视,在读者中也缺乏关注。

    2022-09-08

  • “十七年”文学跨媒介改编与文艺新秩序的建立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是“十七年”文艺不可忽视的典型现象。

    关键词:  文学改编2022-09-07

  • 艾平:草原和森林文化语境中的自然文学

      时下自然文学蜂起,关于欧美自然文学的推介也是连连不断。

    关键词:  自然文学2022-09-04

  • 记录这个时代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方法

      疫情之前,刘子超过着令几乎所有当代小资青年艳羡的生活。

    2022-08-31

  • 爱国主义与文学

      关于“爱国主义”这个名词,我不知它具体出现于何时,但它的含义与“国家”的产生同步则是没有疑义的。

    2022-08-28

  • 丁帆:当代作家应该如何书写自然

      倘若需要厘清文学中对自然描写的历史逻辑,首要的问题可能就在于作家和批评家必须搞清楚自身所处的历史现场是什么,以及面对复杂而巨大的人类生存悖论,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价值立场来书写自然。

    关键词:  自然文学2022-08-28

  • 李静:“文化”为何“苦旅”

      余秋雨188体育官方ios集《文化苦旅》最早在《收获》杂志以专栏形式连载,而如果从1992年由上海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算起,迄今已面世整整三十年。

    2022-08-26

  • 罗雅琳:回想“跨世纪”

      在近年来的网络空间里,流传着一则叫做“1999年地球保卫战”的神话。

    2022-08-23

  • 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的空间维度

      当下,文学研究中的空间或地理词汇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制图被用来展现文学状貌、绘制叙事轨迹、呈现地方文化。

    关键词:  文艺理论2022-08-18

  • 新诗的“身份”与1990年代历史意识——以“世界诗歌”争论为起点

      ● 内容提要 1990年底开始的“世界诗歌”论争第一次将全球文化政治中的话语权力问题提请到中国诗人面前。

    关键词:  世界诗歌2022-08-17

  • 文化人的“元宇宙”

      ▲主持人 丛治辰(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观察者 星 河(科幻作家) 陈楸帆(科幻作家) 走 走(作家、收获App运营总监、里程文学院执行院长) 王威廉(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刘大先(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琰娇(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杨丹丹(学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诗宇(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 王姝蕲(青年作家、媒体人、数字人梅涩甜项目负责人) 梅涩甜(新国潮智慧型数字人、腾讯新闻数智知识官) 背 景 在近期的金融和科技界,“元宇宙”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元宇宙2022-08-16

  • 张莉:新的女性188体育官方ios写作时代正在来临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张莉 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出版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收录了我们时代的女作家近二十年来写下的优秀188体育官方ios作品,主要是对女性生活的呈现,对女性精神的理解,可以说是我们时代女性188体育官方ios的珍贵收获。

    2022-08-10

  • 人工智能写作仍处于辅助阶段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能撰写新闻、创作诗歌、编辑剧本,同时,人工智能是否能替代记者、作家等话题,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  人工智能2022-08-09

  • 许晓雯:让诗歌文化滋养城市内涵

      城市里的诗歌与诗意,到底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拥有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诗——曾经是我们的日常和生活之本身;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生活的意蕴和情致。

    2022-08-08

  • 洪治纲:如何行动,怎样文学?

      非虚构写作一直被视为“行动的文学”,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作家对叙事内容的选择、筛选和组织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创作主体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使叙事带着明确的亲历性;二是作家在叙事策略上频频使用口述实录、史料勘察、回忆录、现身说法、对话访谈以及田野调查等手法,让叙事体现出鲜明的现场性;三是所叙之事,无论是聚焦现实还是探寻历史,作家都会在叙述过程中充当解说、分析和评判的角色,且以自身鲜明的公共性情感取向和价值立场,召唤读者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2022-07-29

  • 李少君:长江与中国诗歌精神

      我到过长江的源头、上游、中游和下游,也几乎去过长江沿岸大部分的大中城市,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发动诗歌界去重新认识长江、探访长江和书写长江,这一愿望,经过努力,终于在2022年6月底实现了,一场“从源头到大海”的诗歌之旅在青藏高原上正式启动。

    关键词:  李少君2022-07-24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