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书家徐树兰的生死谜
徐树兰,作为晚清的一名举人,其名声为何能走出古越大地?引得后人到其祖居地栖凫访古,到古越藏书楼寻踪。
2025-07-28
-
金性尧和他的师友们
在舟山市的定海古城中,我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了金性尧故居。
2025-07-28
-
王军: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下午信步迈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看到丰子恺漫画介绍:“他的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经发表,更是让人们以漫画的方式走进了诗的意境。
2025-07-25
-
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艺宣传桥头堡
萧红(右)与《国际协报》副刊主编白朗(左)及该报女记者关大为 资料图片 1935年11月14日夜,鲁迅为萧红著《生死场》所写的序言。
2025-07-25
-
张恨水家国情怀渊源及其抗战文学创作
张恨水小说《凤求凰》手稿 谢家顺供图 《新民报》“三张”(1945年摄于重庆,左为张慧剑,中为张恨水,右为张友鸾)谢家顺供图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现代著名报人、爱国作家。
2025-07-25
-
钤印本《天安门赞歌》背后的故事
田间《天安门赞歌》 诗人田间所著《天安门赞歌》(北京出版社,1958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0.26元),收集了作者两首长诗《戎冠秀》《天安门》,叙述了著名拥军模范戎冠秀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翻身后在老解放区的光荣事迹,并描写了戎冠秀进京到天安门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情景。
2025-07-24
-
“一位古老的中国圣人”方志彤
方志彤博士服照(哈佛大学档案馆藏) 晚年的方志彤(右)与海陶玮(哈佛大学档案馆藏) 哈佛大学档案馆,时光在泛黄的纸页间沉淀。
2025-07-24
-
哪朝人物晚唐诗
“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
2025-07-24
-
阿英在天津的22天
2025年3月,钱荣毅先生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合编之《阿英日记手稿》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阿英先生的日记手稿首次大规模地影印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还为研究1940至1950年代的中国文学以及阿英本人的生平经历,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025-07-24
-
戴燕:再论文学史的权力——重读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最早知道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大学上中国文学史课的时候,这是中文系本科生的必修课。
2025-07-24
-
千秋大业成于渐——忆父亲张恨水
您寄身翰墨50年,笔耕不辍,于喝彩中不沉湎,面对斥骂而不动摇,义无反顾地走自己认定的路。
2025-07-23
-
黄河咆哮 发出民族最强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是每一位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旋律。
2025-07-23
-
一张便笺,一段救灾往事
“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却为救人来。
2025-07-23
-
志士赴国难 家书抵万金
20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响应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一批文化学者的倡议,积极投身抢救民间家书活动。
2025-07-23
-
“我自田间来,还回田间去”
《田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现当代著名诗人。
2025-07-22
-
师陀与杨刚的交往
1940年11月至12月,《争斗》前七章在香港《大公报》连载 85年前,香港《大公报》的一个人事变动,为作家师陀创作反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争斗》创造了机会。
2025-07-22
-
血筑长城——古北口打响北平抗日第一枪
说起长城抗战,人们首先想起的,大多是《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既是29军在喜峰口用大刀铸就的英雄叙事,又是抗战的精神图腾。
2025-07-22
-
音乐中流淌的抗战史诗
音乐,无形无色,却往往是最有棱角的利器。
2025-07-22
-
藏书票:一部人书互动的文化史
狄更斯的藏书和纹章藏书票(左),徐家汇藏书楼提供 我国报刊上刊登的第一张英国藏书票图片,黄显功提供 以纸为媒的历史记录,既有文字的书写,也有图像的描绘。
2025-07-22
-
徐光耀:从红小鬼到嘎子之父 百岁人生铸就烽火笔魂
盛夏的阳光热烈奔放,怀着崇敬的心情,见到期颐之年的著名作家徐光耀,老人精神矍铄,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和蔼。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