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短片的尝试,对文学杂志而言,是怎样的新旧碰撞?
《江南》杂志副主编、作家哲贵为读者介绍了《江南》杂志今年的新面貌,表现在形式之新,内容之新,表达之新。
2025-04-09
-
技术时代文艺评论如何改进文风
数字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文艺创作领域涌现出人工智能写作、虚拟现实叙事、融媒体戏剧等全新艺术形态。
2025-04-07
-
AI再怎么“能”,人类还是有其主体性
随着虚拟偶像、机器人和众多的科幻想象进入实际生活,它们背后的软硬件升级、“大语言模型迭代”等“基础建设”也引起关注。
2025-04-07
-
AI时代,人文如何避开知识的陷阱?
如同我们强烈感受到的那样,2025春节到来之际横空出世的DeepSeek(深度求索)再度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送上热搜。
2025-04-05
-
胡桑:走向分神与破坏的批评
当下的文学批评充斥着一种怨恨,一种来源于自信的怨恨。
2025-04-01
-
当AI成为“作者”,独属于人的表达何以实现
今年春节期间,国内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两款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V3和DeepSeek-R1先后上线,因为其先进的推理能力和对中文的深度理解,在文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2025-03-29
-
新大众文艺潮起的历史文化逻辑
新大众文艺的大规模潮起已是公认的事实。
2025-03-27
-
短视频与文学的关系不是“敌人”是“伙伴”
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和覆盖面最广的文艺创作方式,甚至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逐渐依赖于短视频。
2025-03-27
-
李少君:AI时代,一次人诗互证的创作评论实践
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
2025-03-25
-
三十年不断进入同一首诗,“总要有个梦永无法实现”
在诗人、青年评论家木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中,他将自己30年诗歌创作进行了一次萃取与整体展示。
2025-03-23
-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文学有用吗,有何用?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见仁见智的。
2025-03-21
-
AI是我们的眼镜,而不是眼睛——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语文读写教育
Deepseek的出现将AI具体可感地向我们的生活推进了一步。
2025-03-19
-
“能使思想结出果实的是爱”——我们应该如何书写今天的生活
如今,我们的写作已然越发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日益严峻的伦理性问题。
2025-03-17
-
让文学教育和文学阅读回到审美的轨道上
张炜,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得者。
2025-03-16
-
新媒介兴起与大众写作变迁
近些年,素人写作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我在北京送快递》《赶时间的人》等作品引发共鸣。
2025-03-15
-
素人写作:情感共鸣与大众参与
编者按 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外卖诗人”王计兵的亮相引发关注,这也让“素人写作”这一文化现象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5-03-15
-
未来写作图景
未来的写作会发生怎样的变革?我们邀请七位不同领域的作家——传统小说家、评论家、科幻作家及网络文学作家——共同探讨这场技术革命对写作本质的冲击与重塑,展望文学的未来形态。
2025-03-14
-
张明慧:既生AI,何生作家?
原标题:技术主义写作时代的写作者意义 一 技术对文学性的生成和解构 技术主义写作时代的来临,带来对“文学即人学”这一固有观念的颠覆性挑战——当文学想象世界的创造权力不再为肉身之“人”所独有时,技术浪潮中写作者之于文学的意义面临着新的挑战。
2025-03-13
-
李少君:AI时代,再现作者问题——谁在写?
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来势汹汹,人工智能写作对诗歌和文学构成巨大挑战,写作再一次面对本源性的问题,以前这样的情况也出现过,比如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的问题,现在则是:谁在写? 为此,我向DeepSeek提了一个问题:“感觉文学又将进入一个类似屈原之前的混沌状态,分为署名的文学即人的文学,和不署名的文学,即AI的文学,你同意吗?” DeepSeek如此回答:“你的观察视角非常敏锐,将AI文学与人类文学的并存类比于屈原时代前后的文学分野,确实触及了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
2025-03-12
-
“睡前故事”不仅仅属于孩子们——声景里的文化传播
【文艺观潮】 2024年中国有声书用户使用调查显示,44.22%的用户每天使用有声书App1~2次,36.92%的用户每周使用4~6次,6.51%的用户每天使用有声书App三次以上。
2025-03-12